封面圖片:到底誰人會走進行政長官辦公室?事情每天都有新進展。(亞新社圖片)
能者居之(meritocracy),但現實世界中真有這回事?從官場及職場所見大概是兩回事。五年期盼,特首寶座花落誰家,似未入最後直路仍續成茶餘飯後熱話,每日有新進展,市民充當剝花生友過足戲癮,藉照妖鏡,真假面具亦一一盡現眼前。
誰勝任特首與誰或當特首既關連,但很大程度兩者不可能完全劃上等號。刻下香港表面繁榮依然,金融風暴、沙士及海嘯等大難不死,長達近十年資產泡沫,機緣巧合續撐下來。奈何貧者愈貧,房屋、醫療和教育等不勝負荷,社會不滿聲音已大規模爆發好幾次。改善民生照顧市民福祉、解決低下層問題,漸變流於空話。政府有的是錢,有一派認為政府大灑金錢增福利,但市場派攻擊為左傾或冠以社會主義、福利主義等,指控違背一向奉行的小政府。崇尚自由市場的一眾仍堅持搞好經濟,效益會傳開去,普羅市民定從中受惠。惟過去十年,不限香港,從其他國家或地區所見,後者的出現似漸行漸遠。
政府到底要做什麼?
政府庫房有錢,本港經濟有結構問題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等,漸多意見朝打政府庫房主意一邊而行。但特區長官不再局限於向1,200名選委負責,而是向200萬名打工仔、納稅人負責,錢可花,但要令納稅人心悅誠服、低下階層真正受益,大前提是要有一個比市場更有分配資源效率及能力的政府,更懂得運用資金的官員,環顧本港,實不宜寄予厚望。回歸後20年,政府每屆口號一大堆,許下大量宏願,花多眼亂,但一事無成,甚至由政府主動製造讓社會爭議話題,成市民眼中一隻失去定位、盲中中跛腳鴨,引申出問題:政府到底要做什麼?
政府先界定本身角色既不是救世主亦非唯利是圖生意人,要管的是管治及確保有公平而人人遵守的規則。在經濟及福利方面,政府是生意人上身,太計較一個計劃盈虧,無做蝕本生意膽量。本港不論在電訊網絡、科技軟硬件、土地使用以至文化、康樂等不願蝕底。公屋大部分商戶捱貴租、被逼遷,就是當年拒絕財政負擔、怕房委會蝕本造成。
不一樣的社會需不一樣的政策,倒不如學國家精神,政策上突破與創新。解決好房屋便解決一大截本港問題,諷刺是土地愈推愈多,樓價卻愈升愈急,新一屆政府在批地政策是否續沿用照顧私人市場行先,倒是很值得商榷與思考。既然地拿出來後,更多中資加入狂 bid 亂搶,倒不如先把每季土地中的一半至八成預留予公屋及政府牽頭的私樓興建,剩下來才由私人發展商價高者得。到時,市民有樓住,發展商土儲升值千金,豈不是更加雙贏嗎?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