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香港足球歷史 反思港人本土情

最近一場香港對中國(或國家隊對香港隊)的足球比賽,令特區之首梁振英,自詡官到無求膽自大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和民望最高的食物及衞生局長高永文在公眾面前表現異常,令人失笑。
當權者也無須因為有少數球迷乘機噓國歌而上綱上線至反中或港獨的政治層面。在所有外訪上受到東道國倒履相迎,款待猶恐不及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他心懷的中國夢包括進軍世界盃的足球夢,但這位大人物應該不會介意港足憑球技或好運氣打贏或戰和國足,甚至他可能不知道有這樣一場賽事。
 
所以特首及一眾高官今次誠惶誠恐,應該是場自發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屈膝表演。於是保持正常香港人(甚至只是正常人)心態的曾俊華便贏盡掌聲。這是個香港人覺得今屆政府變得陌生和失常的例子。
 

宏觀看港中足球

 
梁特首以「牢騷太盛防腸斷」秒殺黃毓民在立法會上對他的咀咒,令我想起接着那句「風物長宜放眼量」。港官避忌撐港隊是眼淺量窄。香港足球的黃金時代早已消逝,而中國足球只要徹底改革,(難就在「徹底」兩字),前途無可限量,怎會像今天般連卡塔爾也贏不了。
 
從宏觀角度看體育,中國以一場乒乓球賽打開中美建交,改變歷史。從香港足球歷史,特別是代表隊的變化,看政局的起伏和港人的中國情意結,我們也找到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由英國人將足球引進香港開始,一直至上世紀60年代,中國最優秀足球員是香港人。早於1923年,中國球王、香港人李惠堂入選的中國足球隊擊敗日本,贏得第六屆遠東運動會的足球項目冠軍。其後他帶領中國隊贏得不少亞洲區足球賽金牌。據網上維基百科記載,30年代的上海有句流行語:「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余生也晚,李惠堂退出球場後我才出生。但他在國民黨退守台灣後依然擔任中華民國足球隊教練,並帶領以香港球員為主的中華民國代表隊連續贏得1954年第二屆及1958年第三屆亞洲運動會足球項目金牌。中華民國足球隊也成功入圍羅馬奧運會,並取得3個進球。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