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剛到西雅圖,這8篇文章就被老外轉瘋了!

中國大陸愛用微博微信,老外則愛用臉書和 Twitter。那對於習近平這次備受矚目的訪美,Twitter 上的用戶們都在關注些什麼呢?
當地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西雅圖,開啟了對美國長達一周的國事訪問。咱們用微博微信,老外則愛用臉書和 Twitter。那對於習近平這次備受矚目的訪美,Twitter 上的用戶們都在關注些什麼呢?
 
 
我們以習近平訪美為關鍵詞,隨機抓取了北京時間9月22日7:00-18:00(西雅圖時間9月21日16:00-9月22日3:00)期間的5,000條推文,通過分析,有八篇來自不同媒體的報導被 Twitter 用戶多次轉發,它們分別來自《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彭博社和《金融時報》這些主流媒體。
 
 
其中,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書面專訪,《華爾街日報》更是對這次來之不易的訪問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因此,在轉放量最高的八篇報導中,《華爾街日報》就佔據了四個席位。 《紐約時報》有兩篇報導躋身三強。以報導財經新聞為主的彭博社和金融時報的報導也頗受網友關注。
 
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看看這幾篇被老外轉瘋了文章中的幾篇。
 
在上榜的八篇文章中,有七篇來自美國的主流媒體,唯一一篇「英國製造」來自《金融時報》。這篇報導的標題是 Confrontational mood beneath the pomp as Xi Jinping visits US,有點兒美國擺下鴻門宴,背後暗流湧動的意思。
 
 
《金融時報》將關注焦點聚焦於兩個最敏感的問題:網絡安全和領土爭議,並放大了美國政府中希望對中國更為強硬的聲音。這篇報導援引包括美國商務部部長、白宮前官員、美國國防部長以及中國社科院學者的話,勾勒出了他們眼中的中美關係現狀:中國正在經濟、軍事等領域裏迅速崛起,但美國,特別是奧巴馬的表現有些過於軟弱。奧巴馬在剩下的16個月中可能在中美關係上已經不會有太大的動作了,但說不定下一任美國政府將會對中國採取不一樣的態度。
 
只能說,《金融時報》的這篇報導,有些隔岸關火,看熱鬧不怕事兒大的意思。
 
轉發率最高的文章,來自美國的《華爾街日報》。藉着專訪的獨家優勢,這篇名為 Despite Slump, China’s Xi Jinping Pledges Economic Reforms(經濟增速放緩,經濟改革堅定不移)的文章,就是對書面專訪的深入解讀。
 
 
這篇報導提到,習近平上任以後很少接受國際媒體的訪問,但對這次的書面訪問十分重視。 《華爾街日報》通過中國外交部向習近平提交了採訪問題清單,有專人負責蒐集問題所需要的資料,最後習近平親自把關審稿。他的修辭功力也得到了《華爾街日報》的讚嘆。
 
文章首要關注的就是經濟議題。在經濟放緩,增長由投資、生產推動向消費推動轉型以及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華爾街日報》強調了習近平所說的,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經濟改革。習近平書面訪問中對應的原文應該是: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實現改革目標,風雨無阻,勇往直前。
而面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外資信心的問題,這篇報導再次引述了習近平的回答:
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會有一時的顛簸。只要投資者全面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歷程、近期中國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制定的戰略以及中國經濟各項數據和趨勢,就會作出正確判斷。
轉發率排名第二的,是《紐約時報》製作的專題視頻《誰是習近平? 》。
 
 
這段視頻匯集了《紐約時報》包括它的亞洲問題編輯、駐北京分社的記者以及首席外交問題記者在內的多位高級記者,從習近平個人的背景、經歷出發,解讀他上任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深層次原因。
 
 
其中,Chris Buckley 就提到了習近平作為開國元勳的兒子,他對軍隊有着特殊的感情,這也是他大力推進軍隊反腐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另一位記者 Didi Kristen Tatlow 則提到,通過訪問很多中國的普通人,她能感受到習近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對中國普通人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改變。
 
 
而對於很多人關心的中美關係的問題,《紐約時報》的首席外交問題記者 Jane Perlez 說,現在中美關係處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上——要麼兩國可以進行某種層次的合作,要麼則是和一戰前的情況類似:沒有人想要戰爭,但沒有人知道如何避免戰爭。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刊於錦麟觀察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楊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