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調整,出人意料成為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的最熱新聞點。
全會公報稱:「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是繼2013年實行「單獨二孩」政策後,中國人口政策一次更為重大的調整。它為過往多年的激烈爭論作出了階段性結論。
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距1980年「一胎化」政策實施,已經過去35年。中國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早已有效遏制,當初悲觀預言的「人口爆炸」並未發生。相反,1992年,中國婦女生育率首次下降至更替生育水平2.1以下,且持續下降,目前只有1.4左右。有學者擔憂,在生育旺盛期女性劇減和低生育率慣性的雙重作用下,中國人口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即使全面放開二孩,總人口亦將在2025年前後開始萎縮,每年淨減少或可達1500萬。這些估測有待觀察,但無可爭議,中國人口結構問題已相當嚴重:勞動人口下降,少子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衡,家庭「失獨」,養老體系接續吃力等問題,層出不窮。
決策層已經認識到人口問題何等嚴峻。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允許「單獨夫婦可以生育兩個孩子」,人口政策開始鬆動。2014年,這項政策在全國各地陸續實施,非但沒有出現有些人擔心的「人口堆積」,相反普遍「遇冷」。蓋因國民的生育觀念已經根本轉變,加之考慮生與養的經濟成本,絕大多數人自覺少生、優生,不會唯政策馬首是瞻。 「普遍二孩」政策雖涉及家庭稍眾,也難以扭轉人口大趨勢。
人口問題十分特殊而複雜,「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任務極其艱鉅。人口是一個「慢變量」,從人口政策偏差的產生到後果顯現,時滯較長。問題一旦產生,很難徹底糾正,充其量能採取一些反向措施,盡力抵消嚴重後果。可是,這種措施極易矯枉過正,反而帶來種種意想不到的消極後果。
生育乃公民權利
謙卑面對人口問題,承認人類認知的固有局限,非常重要。同時,還須擺脫狹隘的工具思維和功利思想,將生育權利,還原為本應尊重與保護的基本人權。這關乎公民的自由與幸福,也有利於家庭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務之急是補課:改革數十年一胎化政策積澱而成的機制:信息收集、政策研究、決策建議、政策執行的計劃生育體制等,尤其要迅速清理多項嚴苛的配套措施。
試想,倘能在生育率下降至更替生育水平之初,中國就及時調整生育政策,人口形勢豈能發展到如今這樣嚴峻?
如今,「普遍二孩」政策雖已敲定,但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繼續存在,社會撫養費會繼續徵收,強制墮胎、結紮等行為,還會在一些地方上演。因此,決策層應傳遞清晰的政策信號:人口政策已從生育控制轉向逐漸放鬆。
大方向明確,還需配套措施跟進。上周全文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指出:「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這些需要認真落實。當前,生與養給家庭帶來經濟、精神的雙重壓力。有學者建議,國家應建立健全生育與養育成本的社會補償機制,給予更多財政支持,並促使生育與養育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應採取具體措施,例如:給予孕產婦更長的假期、建立更多的托兒所、幼兒園。
決策者不僅需要跟踪「普遍二孩」政策的實效,還應依托更加開放透明的決策機制,適時調整人口政策。當下,則應該督促各部門盡快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盡快修改相關法律,莫再拖延。公報言猶在耳,相關部門即警告各地「不得自行其是」,這種態度顯然有欠積極。
不少專家認為,中國已到廢除限制生育政策,轉而採取鼓勵生育政策之時,路線圖分四步:「單獨二孩」「普遍二孩」「自由生育」「鼓勵生育」。這是務實之策。不過,長遠來看,人口政策的基礎和前提,是承認生育是公民的權利。
從盲目信奉「人多力量大」,到遲遲未能調整「一胎化」政策,事實已經表明,人口政策哪怕存在細微偏差,經濟社會代價也會十分高昂。長期的、全局的失誤更應避免。「普遍二孩」政策出台,中國人口調整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真正的考驗即將來臨。
本文為2015年11月09日出版的《財新周刊》第43期社評,本社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