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健康發展對於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在百川論壇──第三屆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產業與現代化:中國與世界」2024研討會的致辭中,探討了民營企業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他重點解析了民營企業在中國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了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與困境,並提出了構建「雙軌制」科研體系以激發創新活力和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想。
民營企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
「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鄭永年在演講中指出,這一組「56789」的數字,生動地描繪了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民營企業的活力直接關係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它們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創新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民營企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着國有資本趨於活躍,民營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認為,「國資空間的擴張和民企的萎縮」正在引發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不僅可能影響國民經濟的失衡和可持續發展,更可能削弱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因此,保護和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不改變傳統『士農工商』式的制度安排,我們將面臨失去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鄭永年說。
構建「雙軌制」科研體系 激發民企創新活力
面對當前的挑戰,要構建「雙軌制」科研體系。鄭永年建議,一方面要建立面向民營部門的科技和創新政策的「新軌」,以維持和加強技術創新循環加速機制;另一方面,要改革面向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和創新政策的「舊軌」,以促進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通過構建「雙軌制」科研體系,不僅可以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更能夠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
「政府的角色在於通過制度和政策設計讓民企敢於創新。」這意味着政府需要為民企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解決民企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難題。鄭永年指出,政府還應該為民企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資源,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此外,鄭永年還提出,要逐步改革科研體制,推動「體制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發展,形成更國際化且有利於原始創新的科研體系。這樣的改革,不僅能夠為民企提供更多的創新資源,也能夠促進科研體系的整體進步,推動中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他表示,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共同努力,為民企的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讓其在新時代的徵程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原刊於「大灣區評論」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