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馮以浤先生,畢業於香港拔萃男書院及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教育碩士學位,先後任教志蓮小學、拔萃男書院、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馮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專研地理教育、課外活動和學生運動,也曾在中學任教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在青田負責人韋惠英女士統籌下,馮以浤教授與陳煒舜教授在2022年8月10日下午以棋藝為主題進行對談,錄影已上傳至YouTube,題為〈「戲有益?戲無益?──馮以浤和陳煒舜對談象棋」網上講座〉。後有節選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刊登於《華人文化研究》十一卷一期(2023.06)。
(陳煒舜)陳:一般來說,您覺得小朋友大概幾歲開始學象棋──不論中國象棋還是國際象棋,會比較好呢?
(馮以浤)馮:棋手,不論是受到國家培訓的或是自發鑽研的,大多數在5至6歲開始學棋。遲至七歲才開始的也有,但不多。中國國家隊的成員一般是5、6歲開始接受棋藝訓練的,很多到12、13歲便已初露頭角了。其實很多運動都一樣,例如游泳,泳手一般是在13、14歲時初露頭角的。
陳:對運動員來說,象棋的參賽生命會不會比其他運動,例如體操、游泳等更長呢?
馮:有個別例子的參賽壽命是很長的。例如蘇聯以前有一位棋手,名叫Viktor Korchnoi的,是全國第三、四名高手。他後來離開了蘇聯,在西方生活,70多歲時仍然不停參加高水平的比賽。但這情況很少見,一般30多歲便退役了。
陳:退役後一般怎樣轉型呢?例如當教師或教練?
馮:以我的朋友趙雪為例,她6歲開始學棋,14入選國家隊,接受訓練,她今年大約30餘歲,就已經退役了。她退役後,在深圳莫斯科大學任教,她在體育系任教象棋。國家隊的成員在20歲左右,就會獲得機會進入大學,修讀學位課程,以便退役後找到工作。也有不少棋手,尤其是男的,要到30、40歲才退役。
陳:我想請教馮先生,剛才您提到象棋由印度傳去歐洲後,無論回教或基督教,都反對象棋。原因是什麼呢?
馮:我相信原因是,第一,棋子是立體的。第二,很多人用它來賭博。當時弈棋要用骰子,以擲骰子來決定如何下棋,再加上因為賭博的關係,參與者常常口出粗言穢語,所以伊斯蘭教第一個反對,接着東正教、猶太教和天主教先後加入反對的行列,最後,甚至新教也反對了。但有些皇帝是相當欣賞象棋的,因此與宗教不無衝突。
陳:回說中國象棋,剛才馮先生提到文天祥很會下象棋,南宋期間是不是有些皇帝也喜歡下圍棋或象棋的?
馮:是的,南宋的宋高宗是一個例子。宋高宗是南宋第一個皇帝,他的父親和兄長給金人俘虜了去北方,他都不管。他遷都杭州之後,不斷提倡文化、鼓勵人民下棋,因而被歷史學家責罵。他的兒子宋孝宗也很喜歡下棋,但宋孝宗治國有方,是一位好皇帝。他們兩父子在棋藝的提倡上起了重大作用。孝宗時,不止有圍棋待詔,還設立了象棋待詔。當時的象棋待詔之中,有一位叫沈姑姑的女性。
陳:我想起《論語》有段孔子批評某些人的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不是還有下棋這種活動嗎?下棋不是比無所用心還好一點嗎?這樣的評價雖然不是很高,對於棋(指圍棋)有褒有貶。傳統觀念中,下棋似乎很好玩,但正因為好玩而可能耽誤正規學習。所以我想請教馮先生,您覺得下棋對於兒童的成長和教育有什麼影響呢?
馮:下棋無疑很好玩,但也真的會耽誤學業,甚至令人廢寢忘餐。不過,如果能夠善用時間,是可以利用下棋來調劑生活的。下棋的確能夠幫助孩子開發智力。
陳:回說棋類教育,馮先生以前說過,在拔萃教書時開辦了棋會。您覺得在中小學推廣象棋教育可以有什麼方式呢?
馮:首先我自覺下象棋有助於開發腦筋。由於我自小就喜歡下棋,升中後,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我基本上一聽就明白,不會覺得困難。反而地理和歷史等科目須要強記。我又發現喜歡下棋的人,多數喜歡數學和物理,至於遊戲,就喜歡打乒乓球、橋牌之類。於是我就開始想,下棋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活動,後來我就想到要做一些研究。1974年,我想起港大附近的英皇書院,我與它的校長相熟,便去見他,表示希望借助他的學生,做一個調查研究,他聽完我的計劃後便一口答應了。調查研究的對象是中六和中三的學生。調查的結果顯示:喜歡下棋和棋藝比較好的學生,他們的數學和物理成都比較好,他們的學業成績,整體來說,都比較好,他們每日用於溫習、專心鑽研的時間也比較多,看來下棋和學業似乎有正向關係。儘管這關係有些很微弱、有些很強烈,但整體來說,都有正向關係。我的調查研究是有局限的,只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現在再看看其他地方,很多國家,包括比利時、剛果、加拿大、美國,這些國家都做過很多小型研究,都找到正向關係。2013年,英國做了一個全國性的大型研究,研究象棋與數學的關係,涉及十一個教育區,四千個學生。研究方法是把四千個學生分成兩組,各二千,一組學棋,另一組不學,結果顯示:學棋組在數學的學習上有微弱的優勢,但不能確定,因此當作沒事。但研究發現,喜歡下棋的學生,他們的性格也比較主動。總括來說,所有實驗和調查,都得不到下象棋對學業有壞影響的結論。不是沒有影響,就是有好的影響。許多國家都看到這點。最先在學校引進象棋的是蘇聯,其次是美國。近年中國也進行了。我在加拿大的時候,曾聽說個別學校的課程包括象棋,也曾應邀到一所學校在課餘教象棋,這說明了有許多人看到,孩子學象棋是有好處的,但一定要有節制。
陳:剛剛提到,蘇聯和美國有象棋課,這些課時是怎樣安排的呢?
馮:主要有兩個模式,一個是比較進取的,就是將象棋放入課程裏,即每周都有象棋課,讓學生學象棋。據報道,俄國最近決定,全國小學一年級的課程都要有象棋科。美國則主要採用另一種模式,就是在學校開設象棋班,但不納入課程,只在課餘進行。即各施各法。又或者在社區中心,利用晚上或週末開設象棋班。他們有意識地做,但並不準備把它放進課程裡。在國內,深圳比較進取,有幾間學校把它放進課程裡。象棋也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為它是一種單打獨鬥、非常文靜、過於令人專注而不理會別人的活動。有些學生因為太喜歡下棋而沉迷其間,任何其他活動都不參加,就很容易養成孤僻和好勝的心理。在一次校際比賽裡,港大遇上拔萃的學生,前者的勝算理應較高,結果一如所料,贏了這場比賽。但港大的代表獲勝之後,態度有點囂張,結果令到對方哭泣收場。有一次,這位港大同學攻打一位棋王的擂臺,在灣仔龍門茶樓開設的擂臺,一般來說,他是比不過棋王的,但他在這次挑戰中佔盡優勢。他勝算在握後並不殺棋,只是不斷地走閒着。棋王認輸了,他還是不肯贏,最後不歡而散。 這種心態不好。任何象棋比賽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所以富蘭克林在〈象棋之道〉的文章裡列出我們下棋時應有的心態和行為。這個真的很重要,所以我認為,教孩子下象棋的時候,也應該指導他們如何擺正心態。如果雙方的水準有較大的差異,而彼此都要贏,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惟一的方法是讓賽,例如讓單馬、雙馬、單車,甚至車馬。但我覺得最好並不是讓子,而是讓先,即是讓對方先走若干步,給他時間擺好陣勢。如果讓對方先走六步,他還是輸,下一局就讓七步,贏了就變回六步,再贏就五步。這樣的拉鋸戰才會令到雙方都感興趣,才可以繼續弈下去。我認為喜歡下棋,而又有比較多時間下棋的人,最好多參加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來平衡一下象棋單打獨鬥和過於文靜的影響。
陳:應該參加哪些體育活動呢?
馮:兵乓球不太適合,網球也不太適合,因為這些都是單打獨鬥的活動。比較適合的是籃球、足球和排球這些有合作性的活動。我覺得象棋也可以發展成一種比較有合作性的活動。
陳:雙打可以嗎?
馮:可以,但不是用討論式的,因為這樣很容易讓棋藝較高的棋手控制了走子的策略,而棋藝較低者只能夠聽話。最好是一人走一步,例如甲和乙對A和B,甲下完一步之後到A下子, A走完之後,乙下第二步時,要思考甲和A為什麼要這樣下子,因此,在思考自己的應着時,也要思考自己的搭檔是怎樣思考的。如果甲打算進攻,而乙只顧防守,這樣就會進退失據,就會失敗。所以象棋可以用雙打的方式來解決單打獨鬥心態的問題。近年的象棋比賽已出現雙打的形式,我的書也有提到中國近年曾舉辦男女混合雙打棋賽。我相信不但可以進行雙打,三打也可以。
陳:如何三打,即是每邊三個人?
馮:對,每邊三個人,即是ABC對甲乙丙,輪流一人一步,這樣就更難了。甚至四打也可以,不過這就太複雜了。
陳:進行雙打或三打時,隊員之間可以討論嗎?
馮:當然不可以,人人都不可以出聲。
陳:馮先生能跟我們談談彈子棋的比賽方法嗎?
馮:彈子棋的棋盤為六角形,是給六個人一起玩的。我認為,如果把六個人分成兩隊或三隊,兩隊即每方三個人,他們不可以討論,但彼此要有默契,計算成績時,假如甲方三人分別取得第一、二、三名,甲方就自然勝出。但如果是第一、四、六名,加起來的名次是十一;而乙方得第二、三、五名,他們的名次加起來是十,於是成為勝方。
陳:我聽了馮先生這番話之後,想到:如果將彈子棋看作智力運動,它就像跑步,跑到終點便可以。而象棋就像劍擊或拳擊,要打敗對方才算數;如果讓三方或四方互相廝殺,情況就會很亂了。但彈子棋的目標很清晰。
馮:如果兩人一組,分為三隊,這兩個人就要合作,可以一個搶先到達終點,另一個就盡可能妨礙對手,破壞他們的進路。他可能是最後一名到達終點。但一個第一名,一個包尾,加起來是七分。但如果另一人不是包尾,而是第三,加起來便是十分,勝過其他兩組。三人一組也是一樣,一個做破壞,兩個爭先。其間可以有許多不同的組合,從而形成不同的戰略。
陳:這樣看來,彈子棋反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進行,無須只是單打獨鬥。多謝馮先生分享跳棋和象棋在玩法上的各種變化。我知道,馮先生還想向各位介紹一種叫做三棋的遊戲?
馮:三棋是土家族人特別喜歡玩的棋,土家族是湖南、湖北、四川和貴州的少數民族,這種棋戰前在越南也相當流行,二戰後不久,我在香港見過街邊的棋檔,除象棋之外,也擺下三棋的殘局,到五十年代後期,三棋就絕跡了。現在已很少人知道怎樣玩這種棋了。 三棋其實是相當好玩的。完成一局三棋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下棋,下完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走棋。第一階段是雙方輪流下子,一方三子成一直線時,就可以反轉對方任何一隻子,第二階段開始前,先拿走所有反轉了的棋子,有了空出來的地方,雙方的棋子便可以走動了。棋例規定:先下的後走,後下的先走。走到三子成一直線,就拿走對方一子。如何分出勝負呢?逼到對方的棋子不能動彈,就算勝出。或者把對方的棋子逐隻取走,直至剩下兩隻,令到對方不能成三,就算勝出。現在可以嘗試下棋。(棋局略)
陳:馮先生在書中提到象棋和麻雀,有人就說象棋如人生,您又說麻雀如人生,您覺得哪一種更似人生呢?
馮:我就覺得麻雀更像人生。為什麼呢?象棋如人生,是說世事多變,象棋亦多變。從這個角度看,兩者也算相似。但象棋是明刀明搶,雙方都有十六隻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沒有花巧,沒有幸運,但麻雀不同。麻雀開始時每人十三隻,但可以不斷摸牌和換牌,開始時分得的十三隻牌每人、每次都不相同,開始時的十三隻牌與後來摸到的都全靠運氣。下象棋沒有運氣;打麻雀講運氣,但也講技術,運氣和技術各佔一半。下象棋就百分之一百講技術,人生不能只靠技術,機緣際遇也很重要。
馮以浤先生談錄 4-4
原刊於 《華人文化研究》11卷1期(2023.6),本社獲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