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危機,多個國家紛紛訂立碳中和目標及減碳路線圖,香港亦在2017年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提出在2030年較2005年減少碳排放量26%-36%及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並以「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及「全民減廢」等四大策略為本。
根據上年年尾環境及生態局公布的溫室氣體數據,1990年至2022年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整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及人均排放量分別為3500萬公噸及4.55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人均排放量與氣候藍圖中的2020年目標(<4.5公噸)相若。然而,人均排放量在2020年(4.5公噸)、2021年(4.7公噸)及今年維持,要達到2030年的目標(3.3至3.8公噸)仍有距離,並需要在多方面加把勁。
綠色運輸成全球趨勢
香港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主要為發電及其他能源工業、運輸及廢棄物,佔整體排放量約九成,在2022年分別佔整體排放量的62.7、19.2%及7.7%。為推動減少運輸方面的碳排放,綠色運輸倡導油然而生,特區政府一直提倡以鐵路為公共交通骨幹的運輸政策、優化專營巴士網絡、在新市鎮及新發展區建立單車友善環境及電動車普及化。
電動車毋須燃燒化石燃料,將電能轉化成動能,排放路邊空氣污染物及碳排放,有助改善路邊空氣素質及運輸碳排放。而隨着運輸電氣化逐漸成為全球大趨勢,電動車在政府、企業及社區變得更廣泛使用。2023年全球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lug-in hybrid vehicles)銷量較2022年增長逾三成,純電動車的全球銷售量更達至950萬輛,單計2023年的銷售量,已較2010年的全球1.7萬輛使用量大幅增加超過550倍。
有研究指出,電動車雖在製造車體及電池階段較燃油車高,但若在使用階段時的主要電力為燃煤,行駛5至6年的碳排放仍較燃油車低;若電力來源為水力發電,僅行駛半年碳放量已低於燃油車,可見要達到電動車的真環保效益,推動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延長電動車生命周期必不可少,我們需要建立更有效的舊汽車電池及其他部件重用及回收系統。
低碳生活從綠色出行開始
綠色出行除了電動車以外還有更多方式,包括乘搭鐵路及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單車代步以及步行。為進一步了解港人的步行習慣和對氣候變化的看法,本會於去年12月進行以網上和實體問卷形式的「香港人步行習慣調查」,成功訪問400名香港市民。結果顯示,一周內有七天步行至少30分鐘的市民增至佔10%,較2022年的7.8%上升 2.2%,雖然比率仍然偏低,但可見情況有所改善;近三成受訪市民每周只有一至兩天能夠步行半小時,一周內沒有一天能夠步行至少30分鐘的受訪者近8%,反映部分港人每周步行的時間嚴重不足,情況並不理想。
疫後復常,19.5%受訪者表示,步行較以往多,但是仍有五成七人步行與乘搭交通工具的比例沒改變。逾五成一的受訪市民因為趕時間或省時而選擇乘坐交通工具,近兩成人會因為太炎熱、太寒冷或下雨而乘坐交通工具。當中有56.3%受訪者指出,鐵路是他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而鐵路的能源用量只佔運輸類別最終用量的3.4%,是公共交通工具中以人均計算最低碳的選擇。
為喚起大眾對節能減碳的關注,鼓勵市民為地球的健康多走幾步,培養低碳生活習慣,以並同實現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願景,本會自2016年起舉辦「地球 ‧ 敢『動』行」,今年以「推動易行城市,對抗氣候變化」為主題,鼓勵市民以步代車,城市定向比賽於3月成功順利舉行,召集來自不同企業、機構及學校的參加者遊走中環,發掘不一樣的香港面貌並為地球「行多步」,同為氣候變化出一分力。可到https://thewgo.org/website/chi/news/greenwalk2024ceremony/詳閱活動回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