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青色結緣

結青希望完結打工生涯,帶着感恩及跟天地和應的心,學習在本土耕種,謀取生計,並讓農業在這個城市繼續發展。她,還在不斷地探索與學習中,跟隨自然的帶領……

和退休大學教授張博士及農友Anthony往南涌探訪「種野山珠」農夫結青,走進路口,一彎碧綠涌水幾隻水邊覓食的白鷺映進眼簾,抬頭遠望,翠山環繞,層層疊疊。

約在小亭等待,不多久結青就騎自行車來到,一身素淡打扮,笑意盈盈,推着車引領大家慢慢前行,走了一會她就把自行車停下泊好,說已到達農場了。

向四周探望,哪來農場啊?原來路邊毫不起眼的一個地方,有一小路引領大家向下行走,很快就到達農場入口。好生奇怪,這經常運送農作物的小路腳程雖短,卻十分難行,碎石多,樹根橫路,結青沒有特意的修整。「也許,對於自己和大家,一進一出,也是一種準備與練習吧」,「路走多了,就不覺難」。

生物多樣性

走到農場入口,只見圍了矮矮的鐵絲網,一邊給野豬鑽了一個大洞,看來簡陋,但農場位處美麗青翠山峰腳下,碧綠屏障近在咫尺,鬱鬱蔥蔥。

這個農場入口有幾棵山棯和果樹,但一眼望去地上滿是野草,結青說不會特意去除草,原來地處山邊,雨季或颱風季節,山洪時有暴發,大水淹來,人行泥路的表土就被沖走,但田地幸得兩旁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抓緊泥土,風及水一過,被吹得沖得東歪西倒的小草很快又站直身子,全靠他們農場的好土才沒有被沖走。

雜草中見長有野豆藤,結青也會適當保留,說可以為泥土固氮。她主要是除去那些攀藤植物,會阻礙樹木生長的薇金菊,其他野草們只要不高於所要栽培的植物,就盡量保留。此舉除了保養表土免裸露,適時割下或踩低的野草本身就是農場有機物來源之一,源源不斷。此外,野草叢締造的空間,亦能讓各種生命覓得居所以至提供部分食物來源,豐富着農場的生物多樣性:蟲子可能吃葉,但蜘蛛、螳螂與各種蛙類又吃蟲子,而鳥類又可能吃掉蟲或蟲卵,蛇又吃蛙……環環緊扣。維持複雜緊緻的天然食物鏈,是讓農作物得以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特別是不施放任何化學農藥與肥料的農園,這些大自然生命既是競爭者,也是協作者。

農場的作物主要有水果和稻米。「種野山珠」內實驗種植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水果,但目前發展較穩定的,主要是柑橘類作物,包括香水檸檬、山檸柑、一些青檸、少量四季桔與柚子。結青沒有為果樹施加化學農藥,有些果樹樹幹被蟲蛀,樹枝枯乾斷裂。作物肥料除了割草覆蓋,也只是以一層層草木枯枝加一層層掉下的爛果互相堆叠靜待分解而成,盡量實行以循環農場範圍内外天然物料的方法,不外購商品性肥料。

「山林裏的各種植物,從來不須施肥與灌溉,仍能好好生長……想試驗,這樣的農場系統,什麼作物承受得住,而又可以支撐起多少生命的成長。」

稻米栽培

稻米栽培方面,主要是種植早造米,2月播種,7月採收。自2014年開始,每年精心選育留種,至今已經有4個自留品種,在田間相對穩定地生長,適應了那兒的水土。結青的稻田從不用機器翻土,只會用手作工具淺耕,因為大力翻土時會破壞泥土結構,鬆散了的泥土組織在水患地段非常脆弱,容易被沖走;此外,也會傷害為泥土製造肥料的蚯蚓。

不足一斗的小小稻田,除了供應自給米糧外,她主要是開設稻米種植課程,參加者有成人也有小朋友。課程最大特點之一,是協作學員學習整地、撒種、育苗、插秧、除草,耘田,興建防鳥網至收割、打穀。可以說,是由一粒米種變回米種的全過程。種植需看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收成順利,大家就可以有機會試吃自家種植的本地米。

走進農場心臟地帶,原來有一溪水由山上流經其間,涓涓山水向下流瀉,小溪隨地勢高低錯落有緻,水聲淙淙,清澈見底,聚有一群大魚小魚,我們踏上水中大石上,俯身探首欣賞牠們的游姿,魚兒也毫不怕人,自在地游來游去。由於結青在冬季與早春會在這山溪種植西洋菜,這些魚兒就以活潑生動的生命力來標示溪水的清潔程度,魚兒只有在小朋友來的時候,被他們爭相喧嘩笑鬧嚇一下,才會游到角落躲一躲,其他時間就怡然自得在這溪水中穿梭。

農場裏流水淙淙。(作者提供圖片)
農場裏流水淙淙。(作者提供圖片)

果實纍纍

溪水旁有一高大水翁樹,枝葉婆娑,最喜在溪流旁生長,雖不生可食用果實,但卻為果園增添美態。旁邊又有一棵青果榕,被之前的颱風吹得斜生的枝幹上滿布綠果,颱風吹襲時果和枝跌滿一地,但生命力極強,很快又枝葉茂密果實纍纍,而跌下的樹枝果實又成了土地的肥料,供應它自己和旁邊植物生長。

青檸樹下也種有來自廣西山區的火薑,初時種在好些地方根莖也腐爛,後來種在樹下,環境和沙土合適,慢慢適應了水土,就開始生根又長出紅花,自此每年都可採收,之後只要留有小片薑塊,下年又長出充滿濃香的火薑來。

園中也有一棵掛着黃色大果的樹木,原來是某一年結青在農場旁看見一不知名小樹苗,嘗試移種在農場中,初期枝葉瘦弱,以為長不大,可是過了幾年,大自然給予力量下,竟長得生氣勃勃,高挺筆直,更結出又大又甜的果實來,才知道是一棵柚子樹,還成為農場其中一棵最高的樹。

農場附近時有野豬造訪,需要架設圍欄。野豬在農埸和結青相遇時會吼叫幾聲,知道暫時不宜走近覓食,就訕訕而去,從沒有正面衝突。農場內蛇蟲鼠蟻亦很多,結青一次更遇見一條身軀如成人大腿般粗壯的蟒蛇,嚇得她去報警,結果需要出動捉蛇專家和兩位警員才能合力把牠抬走,但後來結青後悔送走了牠,因為牠就是野豬天敵,互相剋制。

「那一年,蟒蛇離開後,野豬就來吃掉我所有的米。我只能撿回稻田裏吃剩的米穗,第二年重新再培育。」

說着說着,夜色漸濃,我們就踏着小溪水面的石塊走回頭路,這時附近傳來一陣陣如犬呔般的叫聲,結青告知是在山麓叢林走過的黃麖,這獨行者不時在黃昏就會吠叫起來。這麼多年來,牠只和結青打過一次照面,深刻難忘。

最後我們走到舉辦各種活動和置放農具的活動棚,大家就坐下來聊天。

結青在本土耕種

結青早年曾到國內農村工作,協助農民發展生態農業。離職回港後,在南涌找到這依山傍水地方,就開始開墾,更從廣西山區帶回來的一種清酸淡香的柑橘在農場試種,取名山檸柑以作紀念,幾年後這果樹開始開花結果,但病蟲問題很嚴重。結青考慮了很久,蟲害問題,她堅持人手捕捉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環境,讓物種之間互相剋制;但病害問題,她決定親自調製有機標準中核准使用的波爾多液,幫助最容易感染病害的嫩葉渡過危險期。

問為什麼選擇這種生活,回說希望完結打工生涯,帶着感恩及跟天地和應的心,學習在本土耕種,謀取生計,並讓農業在這個城市繼續發展。

初步接觸,感覺結青跟自然農法裏主張不施肥、不使用農藥、不除草、不翻土的農業方式有些相近。相信自然的環境原本就最適合作物生長,農作物和野外的花草樹木一樣有自己的生長能力,農夫要相信自然的力量,只要不去破壞阻礙植物自然的生長環境,最終收成反而會更豐盛。但結青表示,目前的她,對於自然農法十分尊重欣賞,其中一些哲學理念亦對她深具啟發;然而,在農業探索的道路上,她仍然不希望被某一套「方法」框限。她覺得農業應該有一個精神層面的發展方向,但實際的微觀操作,需要有很多適時適地的調整,許多靈活的應變可能。她,還在不斷地探索與學習中,跟隨自然的帶領……

臨別時,結青建議我們安靜幾分鐘,抬頭欣賞一下夜空。啊!原來漆黑的天空中一彎新月伴着滿天星星。一邊細賞,我們一邊小心踏着小石路離開這農場。

和青山綠水結良緣,結青做到了。

洪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