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 新的指引
中共新高層最近又出台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就是2015年9月13日正式公布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這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國企改革精神的具體化、明晰化,也是指導未來國企改革的五年計劃。
《指導意見》表達了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戰略定位與目標方向: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的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勝利,形成更符合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資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濟機制。
國企改革專家評析指出,針對國企改革進程中干擾、混淆和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雜音,新一輪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明確定調,要顯著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做強做優 非私有化
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國資委成立之初,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經營總收入10.7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14年這個數字上升至48.06萬億元;同期,實現利潤從0.32萬億元增長到2.48萬億元。2014年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了100萬億元。
還有一組數據,2003年,中國大陸只有11家公司登上《財富》世界500強;至2015年,這個數字上升為106家,數量居世界第二,其中95家為國有企業。
而伴隨上述進程的是,壟斷、腐敗、與民爭利等有關國企的負面言論逐漸見諸網絡媒體,社會上對國企的質疑與指責接連不斷;但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備中起決定性作用之後,有些人卻對國企未來的改革發展產生了誤解,甚至有觀點將三中的《決定》曲解為要使國企「私有化」。
有鑑及此,《指導意見》明示: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核心載體,沒有國有企業,就沒有國有經濟,就沒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成就,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沒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權威人士解讀,這是表明,改革決不是要把國有企業改沒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體現和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
國企改革專家指出,雖然這些年來國企發展迅速、實力大增,但相比頂級跨國企業,競爭力多居下風。目前,中國國企在世界500強中僅覆蓋27個行業,在訊息技術、零售等產業方面都有欠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態勢下,更須依靠國企改革紅利釋放活力,實現新發展。
政企分開 避免干預
活力是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的動力源,是國企改革效率和競爭力的生成基。權威人士解讀《指導意見》指出,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獨立的市場主體,充分激發和釋放企業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引領力,是國企改革貫徹始終的一條主線。
就規模而言,現在不少國企在全球也名列前茅,但多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政企分開不徹底,導致企業活力不足。《指導意見》20多處新提法都與市場、政企分開有關,譬如強調國有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強調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讓企業走向市場,強調由董事會聘用經營層;強調推行職責經理人制度、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等等,都是圍繞政企分開,從而讓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讓企業更具活力。這是《指導意見》一大亮點。
國企改革專家指出,今後部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的指令,將通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這一平台,通過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市場化」的方式往下層層傳導,規避政府對市場的直接干預,真正實現政企分開。
強化監督 嚴防流資
外界注意到,在《指導意見》發布前,一些有關深化國企改革的新舉措已陸續出台。其中,6月5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兩份文件最受注視。
從本質上來說,這兩份文件都是屬於國企改革的保障機制,目的是保證國企真正做強、做優、做大,這兩項保障措施,已列入《指導意見》中提出要抓好的「六項重點任務」中,成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一大特徵。
如所周知,國有資產的不斷、大量流失是國有企業的一大毒瘤,至今仍是新高層強勢反腐的重要任務之一。新一輪改革特別強調,必須把強化監督作為前提,絕不能在改革中造成國資流失,使國企成為少數黨政官員謀取暴利的場所。
國企改革專家指出,綜觀《指導意見》加強黨對國企的領導,是指為國企改革發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證、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不是要介入具體的生產經營決策,不是要「外行指導內行」,因此將更有利於國企施展拳腳,做強做優做大。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