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政府統計處公布今年8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值錄得379億元(臨時估計),較上年同期下跌5.4%,這是自今年2月後最大的單月跌幅。從8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值的疲弱走勢來看,本地零售業的收縮情況似乎正在惡化。
同期8月的訪港旅客人次下跌6.6%,因此,零售業總銷貨值出現負增長也不意外。但如果將零售業分類項目的表現作出仔細分析,卻不難發現季節性因素是8月份零售業表現不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政府統計處在新聞稿指出:「由於中秋節在今年及去年於不同時間出現(今年在9月底而去年在9月初),以致部份相關消費延後,進一步削弱8月份零售業銷售的按年表現。」
筆者翻查自2003年至今的零售數據資料,政府統計處所指的由中秋節(季節性因素)帶來的消費延後效應已經出現過兩次:2004和2012年的兩個9月;今年9月有頗大的機會成為第3次。這種消費延後的特色是當去年的中秋節出現於9月上旬,部份相關節日消費例如購買禮物的支出會推前至8月,令去年8月的零售基數擴大。然而,當今年中秋節是在9月底或10月初時出現,節日消費將會集中於9月。一旦這情況出現,便會發生今年8月的零售表現不及9月。
下跌趨勢進入築底階段
附表是「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零售分類和總零售業的兩項銷貨價值,筆者選擇這零售分類項目是因為它能夠反映市民的節日消費行為。從附表來看,2003年和2011年的中秋節均出現在9月上旬,令部份中秋節相關消費例如麵包、糕餅、糖果及餅乾移前至8月,但在下一年(2004年和2012年)的中秋節則分別出現在9月28日和9月30日,驅使大部份的節日相關消費出現在9月。假若消費延後效應重演,筆者預期今年9月的零售總銷貨值,即使出現負增長,也會少於8月的-5.4%。
統計處公布的8月份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有一個亮點。在過去十多個月,零售業表現疲弱的主要原因,是訪港內地遊客減少高檔消費支出,令佔零售業總銷貨值比重第一位的零售分類項目,如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出現顯著負增長。但這分類項目的按年收縮幅度於今年7月已收窄至5%,即使在消費延後效應的影響下,8月的收縮幅度也只是8.8%,仍然低於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期間的雙位百分比數字跌幅,反映訪港內地遊客於高檔消費支出的下降趨勢已進入築底階段。以筆者估計,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零售表現有頗大的機會在今年第四季見底。對穩定整體零售業表現來說,這肯定是一個好消息。
零售業寒冬料已過
訪港內地遊客人次於今年7月按年下跌9.8%,但按年跌幅於8月和9月已分別改善至6.4%及4.6%。踏入10.1黃金周(10月1至7日),內地遊客訪港數字更較去年上升2.3%,這是否表示內地遊客數量已重拾升勢?蘇錦樑局長認為這結論是言之過早。但如果讀者有留意最近兩三季澳門旅遊業的表現,訪澳內地旅客人次也是持續下降。不過,在今年10.1黃金周,澳門也出現香港的情況,內地遊客同比增加7.1%。從這數據來看,訪港內地旅客人次於黃金周出現反彈極有可能不是一剎那光輝,而是一個初步轉穩訊號。如果筆者沒有估計錯誤,香港零售業的寒冬已漸去。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