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不僅是香港和中國的首富,更是中國有史以來建立最龐大國際商業王國的創業家,旗下業務遍布50多個國家及地區,僱員人數超過26萬。這位多年來在中南海極具影響力的人物,竟然為了一篇內地網絡文章對他「撤資」的批評,在事隔兩個星期後,作出長達近2千字的回應。雖然這篇回應分為個人及集團兩部份,但我相信全文每個字都得到李嘉誠的認同,甚至有些鋪排和字句是出自他本人的手筆。
李氏回應值得所有關心香港時局及前途的人一讀再讀,因為這是一名絕頂聰明的生意人絕無僅有,毫無保留的真情表白,有些詞句,例如「令人不寒而慄」、「並不相信文革式思維復甦」等充滿豁出去的意味。
為何選擇公開回應?
評論這篇回應必須結合今天的國情和李嘉誠以前的言行才能窺其全貌。例如李嘉誠遲來的回應,除了是不想讓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時被人借題發揮外,是否曾考慮過有關網文在內地官方有多大代表性或影響力,以及可否透過其他渠道較低調地化解爭拗?李嘉誠最終選擇公開回應,相信是基於非如此不能直達天庭的結論。
在李先生與中央關係是否有變上,集團的回應是李嘉誠對中央有信心,不相信文革思維復甦、個別人士的言行不代表國家,對中國有信心,對習主席的領導能力深感佩服等。但細心分析,對人家有信心,以及相信和不相信某些情況,與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否有變其實是兩回事。選擇這項「傳媒查詢」作回應,而答案卻是單方表白,冷靜的讀者(包括理性、精明的生意人)應該聽出弦外之音。
「心安是歸處」的解讀
對近年被愛國壓力迫得透不過氣的港人,李嘉誠對有言論質疑他「不愛國」的回應,實在像醍醐灌頂。記得李嘉誠過往公開說過多次,他愛香港、愛國家。所以對「不愛國」的回應可以很簡單。例如先重申李先生愛國愛港,然後列舉他的基金對內地多年來的奉獻,再表明現在及未來宗旨不諭便大功告成,無懈可擊。但今次回應先提李先生兒時歷經戰亂,然後看到國家天天進步,內心觸動,卻筆鋒一轉,說他對一切是是非非感到痛心,更認為蘇軾及白居易的「此心安處是吾家」及「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說得好。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