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提琴家馬友友來說,人文與音樂猶如一塊銅板的兩面。從他而出的每一顆音符,幾乎都聽到人文素養的基因,那也是他備受國際樂迷愛戴的原因之一。
本月初香港樂迷有幸欣賞馬友友以兩場不同內容的曲目,展示爐火純青的演奏境界。消息一出,引來一股購票熱潮。
印象中他自1986年多次來港演出,包括2008年他連續與港樂和香港中樂團演出,世界首演趙季平的《莊周夢》,之後更以革胡合演《十面埋伏》,但也沒有像這次轟動。11月6日首場900多張門票更以抽籤來決定。成功抽中者須在演出前一個半小時到香港文化中心實名取票,長長的人龍,蔚為奇觀。
儘管過程艱辛,但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聽完馬友友與多年鋼琴拍檔Kathryn Stott的演奏(見附圖),都盡興而歸。當晚節目首先是五首古典及當代短曲,不間斷演奏,大提琴的音色柔和抒情,極富歌唱性,效果飄逸。
演完佛瑞《蝴蝶》後,馬友友站起來介紹節目背後的意義,首先以廣東話說:「蝴蝶,好靚,邊嗰唔鍾意(有誰不喜歡)?」接着以普通話、英文說:「宇宙,我們生在其中,有時候學會,有時候學不會。」正當大家在思考時,蕭斯達高維契大提琴奏鳴曲徐徐開展,其中第三慢板樂章的悲愴音符,聞者動容。法朗克奏鳴曲後,加奏《愛的禮讚》和《愛之悲》,我等陶醉不已。
兩天後再次聽到感人氛圍,馬友友與香港管弦樂團在梵志登指揮下合演德伏扎克協奏曲,第二樂章悠悠琴音流露思鄉之情,有若天籟。
演畢,他不用話筒與聽眾分享,提出聆聽的重要性,接着加奏作曲家創作《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的原始素材,說明只有聆聽才有美好的結果。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