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地時間16日在美國三藩市會見秘魯總統博魯阿爾特。秘魯總統辦公室在社交媒體X平台發文,介紹兩國領導人會晤情況。秘方表示,雙方討論了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可能的投資,包括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項目。透露目前由中資控股建設的秘魯錢凱港碼頭(Puerto de Chancay)項目,將於2024年11月竣工,將「顯著促進自由貿易和新的中國投資」。
同時,兩國領導人還重點討論了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博魯阿爾特表示,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秘魯有興趣參與其中。
中國基建已峻工 美國藍圖仍畫餅
一帶一路倡議主要是以基建入手,希望在「五通」(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質上就是倡導區域經濟整合的概念。秘魯與厄瓜多爾、哥倫比亞、智利、巴西、智利等南美洲國家接壤,西臨太平洋,是傳統上美國的「後花園」。為什麼秘魯「捨近圖遠」,不跟美國合作,反而萬里迢迢找上中國呢?
事實上,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美國自然也是看到的,2011年,當時的總統奧巴馬,曾經提出要建立亞洲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亞太經濟走廊」,也提出過建立「新絲路」,把阿富汗跟中亞5國連結在一起,讓中亞5國有一個太平洋的出海口。 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美國大致上是反對的。可是,截至2023年4月,除了美國及其盟友外,全球有百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合作文件,差不多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參加了一帶一路,一些基建已經竣工或正在施工,反觀美國提出的「亞太經濟走廊」、「新絲路」等等,基本上仍是紙上談兵。
為什麼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得到這麼多國家響應,而美國提出的「亞太經濟走廊」、「新絲路」,與一帶一路有很多類似的倡議,但在國際上基本上鴉雀無聲,以至幾乎被遺忘了呢?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 工種外移創造機會
在此不妨重溫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2017年2月的一次演講。他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指出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人均GDP普遍在中國的人均GDP一半以下,即大部分國家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下,有的更少,只有2000美元或以下。
他說,每個國家都希望能夠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收入,進入到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如果要實現經濟起飛,有兩個前提,一是提高勞動力生產水平的產業技術必須不斷升級;二是在升級過程中,基建設施必須不斷完善,才能降低「交易費用」。
從產業升級角度來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少數能夠實現經濟起飛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他們抓住國際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向國際轉移的機會期,讓國家和地區能夠實現從農業結構進入現代化經濟的轉型。
他舉例說,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亞洲四小龍」包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工資水準低,「四小龍」抓住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國際轉移的窗口機遇期,實現了現代化經濟的轉型。到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工資上漲了,那時正好遇上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抓住了那個窗口機會期,快速的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加工出口產業,讓中國經濟實現了起飛。
林毅夫指出,到2017年,中國的工資上漲非常快,過去改革開放以後非常有競爭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因為薪資上漲,直接失去了比較優勢。 像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那樣,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必須不斷的向海外轉移,從國內轉移到海外去,創造經濟「第二個春天」。
對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講,同樣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一個難得的機會。而且不只是一個難得機遇,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因為要轉移的規模不一樣,日本在60年代的時候,製造業僱傭人數是970萬人,80年代的時候,南韓製造業僱傭人數是230萬人,台灣製造業僱傭人數是150萬人, 香港是100萬人,新加坡是50萬人。2017年,中國整個製造業僱用的人數是1.25億人,當中,勞動力密集的加工製造業就有8500萬人。
有龐大的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向海外轉移,基本上足夠讓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從農業經濟轉變為現代化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從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甚至進入高收入國家。當然必須有基礎設施的完善,才能夠降低交易費用,讓「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
材料資金相關技術 中國全部能夠提供
林毅夫說,在基建方面,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管在技術、產業、資金上都是一個很大互補,如建材行業,像鋼筋、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的產量 ,都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並且有不少富餘產業可以提供建築所需的材料,這些富餘產業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正可補不足。
同時,中國又培養了一批在世界上非常有競爭力工程施工隊,像建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建築成本跟國外的一些建築隊伍相比只有一半。中國既可以提供建築材料和較低的建設成本,來幫助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基礎設施。
另外,2017年,中國有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是全世界外儲最多的國家,並且每年有巨額GDP的儲蓄,有足夠的資金來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基礎設施。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後,能夠得到這麼多國家響應的原因。
林毅夫教授6年前已清楚講明一帶一路能夠成功的原因。如果通過中美兩國元首在三藩市的會面,中美又一次迎來改善關係、相向而行的「機會期」,在俄烏衝突、以巴衝突的背景下,和平發展是全球人民的盼望;美國尋求與華「緩和」關係的同時,何妨更進一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如此一來,「寰球同此涼熱」,則世人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