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色、物識
香港大學推聘副校長,有物色委員會,某君鑑于該會功能,訝于何為不用「物識」?余謂君言誠是,然實則上,兩詞俱可;物色,出于經典物識,已約定俗成,貴能望文生義,易為大眾接納。
物色,一詞多義:察訪,宋歐陽脩《新唐書.奸臣傳.李林甫》:「寤而物色,得裴寬,類所夢。」元脫脫、阿魯圖《宋史.天文志一》:「宣夜先絕,周髀多差渾天之學,遭秦而滅,洛下閎、耿壽昌晚出,始物色得之。」
動物的毛色,《禮記.月令》:「乃命宰祝,循其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形狀、容貌,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注:「以其形貌求之。」
風物景色,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有《物色篇》;南朝昭明太子蕭統《昭明文選.顏廷之.秋胡詩》:「日暮行釆歸,物色桑愉時。」
各類物品,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食貨志》:「後來以所徵物色,添助軍裝衣賜,將令通濟,宜示矜蠲。」
物識一詞文獻,首見于孫文之《建國方略.有志竟成》–「當予肆業于廣州博濟醫學校也,于同學中物識有鄭士良弼臣者,其為人豪俠尚義,廣文游,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朝夕思之。」
廣東有口頭俗語,「乜乜物物」—各式各樣的東西,意甚貼切,《左傳.昭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脩莫方,朝夕思之。」《玉臺新詠.佚名.孔雀東南飛》:「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物色、物識之物,作動詞使用首見于《莊子.山木》:「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耶?」
腳色、角色
腳色,原指履歷表,宋范仲庵《與韓魏公書》:「其子得殿侍左歸⋯⋯當申腳狀(履歷表),今上呈,如有指示,安排處,乞留意。」
宋趙昇《朝野類要.卷三》:「初入仕,必具鄉貫,戶頭,三代名衙,家口,年歲,出身履歷。若注投轉官,則又加舉主。有無過犯,崇觀間,則云不繫元祐黨籍;紹興間,即云不繫蔡京、童貫⋯⋯等親屬;召保官結罪。慶元間人,在即不是偽學。」
宋朱熹,似係首次將角色作腳色(履歷)用者,他在《答任行甫書》裏說:「休致文字,不知要錄白繳申角色(履歷)之類否?」
而將腳色作為專有名詞,引入戲行中,作為演員所飾演特定人物者,應是乾隆人士李鬥,他在《楊州畫舫錄》裏說:「梨園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謂之女腳色。」
而嘉慶朝黃旛綽在所著《梨園原》中,有《王大梁評論角色》一篇—用的是角色一詞。
至光緒年間,李寶嘉刊出《官場現形記》,他在「第四回」提到:「咱班子裹一個老生,一個花臉,一個小生,一個衫子,都是刮刮叫,超等第一名的腳色。」
至十九世紀末,1872年,由英商美查(ErnestMajor)創辦、著名的上海《申報》,仍用腳色一詞。延至1907年8月22日,該報首見以角色一詞代腳色—「李泰來慎重角色」。
風氣一開,角色一詞使用,漸次普遍,大有比腳色更流行之勢。時至今日,兩詞已同一義,可以交相為用;要之,角色,除指所飾演之劇中人物外,亦泛指其人之身份或任務;而腳色則可駢合負面意涵—如下三濫腳色即是。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