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者與大教授──訪問張五常教授後記

時光飛逝,訪問在愉快氣氛下完成。經此訪談,我深深領會到張教授在學問上的博大精深及精益求精。作為初中學生,我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己,將來可以像他那樣遨游於知識的天與地,更可發光發熱,貢獻社會。

編按:張五常,產權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已經成為眾多香港考生準備應試的必讀之物,甚至被納入學校的補充教材中。一名學者之觀點主張,影響公開考試課程如此深遠之事例,於香港教育史上亦可謂前所未見。張五常教授近年來鮮少接受媒體訪問,這次應一位初中生邀請,暢談80多年來做研究學習的心得,回憶當年向世界一流經濟學大師請教的那段求學時光,並真誠地傳授了學習中文的獨門秘訣,以期給予年輕人的有價值的指引。

承接上文:〈專訪張五常:專訪張五常:經濟學、生命、傳世之作 5-4〉

今年的暑假真是難忘,因為我竟然粉墨登場,做起了業餘小記者,而訪問對象就是鼎鼎大名、特立獨行的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如今回想,這實在是別具意義的經歷,更是人生中的美好回憶。

小時候在教授家裏看書法,不知所云。
小時候在教授家裏看書法,不知所云。

其實在我幾個月大的時候,因為父母之故,我已經「結識」了張爺爺。他那放滿了書籍和古玩的大廳,成了我孩童時期的歡樂天地。我還記得那一幅長達6米的草書橫軸,才8歲的我趴在地毯上認真「拜讀」了好一會兒,依然雲裏霧裏的,不知所云。

我還記得張爺爺80大壽的場面。當晚高朋滿座,賓主盡歡,場面非常熱鬧,我和小夥伴們玩個不亦樂乎。切蛋糕的時候,張爺爺摸了摸我的頭,向我俏皮地眨了眨眼說,「今日玩得開唔開心呀?」

這一幕幕溫馨場面,我都記憶猶新,恍如昨日。

歲月如梭。(施林海攝)
歲月如梭。(施林海攝)

盡力準備

今年初某個周日,我們一家與文灼非社長飯聚,相談甚歡。他提議我可以訪問張教授,如此既有利文化傳播,對青年人也大有裨益。

當然,邀請張教授的「重擔」就落在我的肩膀上。但我知道教授近年鮮有接受訪問,何況我只是一個就讀初二的小女孩,他會答應嗎?

思前想後,我想起教授是出生於民國時期的老派人,那還是用傳統方式,述之以文吧。我就寫了封邀請信給教授,希望他將一些學問心得和人生經驗,分享給我們這些莘莘學子。

想不到教授回覆得相當乾脆──「悅曦訪問我,任何形式、任何問題,由佢話事!」這固然令我舒了一口氣,但煩惱也隨之而來,究竟我該如何採訪呢?該問哪些問題呢?

我雖然從小就認識張教授,卻沒怎麽看過他的著作,對他的學術成就更是「半知不解」。爸爸就建議我看看他有關文化範疇的文章,從中找出話題,他也會給我一些意見。

在閲讀文章的過程中,我猶如踏入桃花源,既增加了對教授的了解,也解開了過往的一些謎團,例如「踢出校事件」。

以前曾聼張教授笑呵呵地説過,自己曾因太喜歡發問,挑戰老師,且沉迷各種興趣,無心向學,結果被皇仁書院開除。我當時半信半疑,怎麽也難以將學富五車的大教授和問題學生挂上鈎。難道張爺爺在開玩笑?但在瀏覽了他的生平後,我終於解開了心中謎團。

這位非一般的「問題學生」,差點成了香港教育制度下的犧牲品。

有意思的是,當這位「問題學生」赴美求學後,不但學業成績彪炳,更得到衆多經濟學大師的重視,成為終生摯友,包括佛利民(1976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史德拉(198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199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巴澤爾(產權經濟學創始人)和Laris Werin(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

張教授在學術上更創下了不少記錄,例如他是歷史上唯一未獲諾貝爾獎卻受邀參加頒獎典禮的經濟學者,也是首位美國本土之外的學者,被推舉為美國西方經濟學會會長。而科斯在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演講詞中,感謝的第一位經濟學家就是張教授。

這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

經過這次閲讀歷程,我既了解了張教授在經濟學上的成就,還知道他對文化和教育也相當關心,多年來筆耕不輟,寫下許多見解獨到的文章。這方面可與香港青年人息息相關,故此我預備了相關問題,向他一一請教。

小時候的我與教授。他身邊的男士是侄兒趙承恩教授(Bill Chiu),是美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於《Natur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scientist》及《Cell Reports》等國際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小時候的我與教授。他身邊的男士是侄兒趙承恩教授(Bill Chiu),是美國著名的神經科學家,於《Nature》、《Journal of Neuroscience 》、《Neuroscientist》及《Cell Reports》等國際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訪問感受

平時來到張教授家,我都相當隨意,腦子裏只想着他會帶我去哪裏享受美食。但這次很是不同,我可是頭一遭如此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地訪問他,不由地感到一些壓力。但是教授的和藹笑容,令我很快放鬆了下來。

在這一個多小時的訪問中,這位已經87歲的經濟學家口若懸河、妙語如珠,不同範疇的知識信手拈來,他的頭腦裏,真不知藏了多少學問。

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張教授的求學態度。為了尋找答案,他會孜孜不倦地去學習和鑽研,甚至程門立雪,不弄個清楚誓不甘休。如此態度和精神,也得到了那些經濟學大師的青睞,將學問傾囊相授。

如此認真的求知態度,相當值得我們學習。

此外就是專注能力,張教授認為這是成功的必須條件。在網絡年代,我們并不缺乏資訊,卻失去了分辨能力及專注力,這是相當可惜的。教授曾經提出一個提高專注力的方法,就是讀書時將手錶放在書本旁邊,如果能將之忘記,那就説明已經進入了專心狀態。這個方法我也嘗試過,倒是頗有作用。

整個訪問中令我最為動容的,就是張教授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他多次說作為中國人,一定要了解傳統文化,多背誦詩詞歌賦,更要學好文言文,這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磐石。有一次他興之所至,背誦起王勃的《滕王閣序》,抑揚頓挫,神采飛揚,真是吟者沉醉其中,聽者悠然神往。

這就是中國文化魅力所在,也是我的美好回憶所在。

和文灼非社長及劉思熳姐姐一起訪問張五常教授 。
和文灼非社長及劉思熳姐姐一起訪問張五常教授 。

餘音裊裊

訪問在愉快氣氛下結束,我這個小記者的工作終於順利完成。在此非常感謝文灼非社長的提點和安排,以及記者劉思熳姐姐的專業攝影。在整理訪問稿時,文社長和爸爸還給了好些建議,使我獲益匪淺。

如今我已經是中學三年級的學生了。我一定要把握時光,充實自己,將來可以像張爺爺那樣,遨游於知識的天與地,找到無窮樂趣,更可發光發熱,貢獻社會。

在此衷心希望張爺爺健康快樂,筆耕不輟,留給我們更多精彩文章。

施悅曦:

拔萃女書院中三學生,生於梧桐葉落,桂子飄香之時。從小熱愛音樂和閲讀,是學校合唱團、管弦樂團(大提琴)、古箏樂團、模擬聯合國校隊及中文辯論隊的成員。對每事好奇,喜歡看四季變換的顔色,聆聽八方人士的話語。

施林海:

香港註冊中醫師,從事中醫藥行業,師從歐陽衛權教授和李賽美教授,近年參與李賽美教授主編之《名師經方講錄》系列叢書,擔任副主編。平素醉心攝影、盆景、奇石及舊物收藏,篤信文化和藝術能夠豐富人生。 聯繫電郵:[email protected],憑欄瑣記專欄作者。

張五常專訪 5-5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