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題目內「中港」一詞指的是一國兩制下的中央政府與港人,而不是中國與香港。作出這個澄清是避免現時動輒批評人家戀殖忘祖的部分愛國港人,乘機替筆者扣上曲線支持港獨的帽子。
「去殖民化」與「去中國化」
言歸正傳。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在一個公開論壇上發表一篇題為《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的講話中,提出香港回歸後出現了兩個「化」的問題。第一是「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第二「就是老殖民主義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炮製的『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焰囂張」,傷害了一國之下的兩制,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內耗,引發裏裏外外許多問題。
上述「兩化論」在香港引起的巨大回響,絕不在早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發表的特首超然論之下。不過,因為唯一有權依法實施「去殖民化」的機關是香港特區政府,所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不得不出來解釋,指有些殖民地留下的東西,例如普通法和司法獨立都是有價值,需要保留的。此外,為了避免「去中國化」與特府辦事不力扯上關係,負責香港與內地關係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也立刻出來澄清,指拿一些其他旗幟或發表一些有「本土」思想傾向的言論,只是「非常非常少數」的香港人。
接受一國兩制的港人愈感疏離
平心而論,陳佐洱的兩化論部分正確。例如在廣義的去殖民化上,港英港督擁有的一些特權沒有在回歸後被徹底清除。例子之一是防賄條例不適用於港督的條文,今屆特首似乎樂於保留。此外,港督擁有廣泛而無制衡的委任眾多公共機構(包括大學)成員的權力,以往是按用人唯才的原則決定,到了今屆特首,這項特權卻好像慢慢變成個以政治考慮為主的獨裁管治工具。
再說「去中國化」的現象。以曾被中聯辦官員及愛國港人批評為政治不正確的港人身份認同民意調查作分析,1997年8月香港回歸後不久,有38.7%的受訪者自認為中國人或香港的中國人,到了2015年6月,這個比例跌至35.2%;同期間,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或中國的香港人的受訪者比例則由59.7%增至63.7%。以另一個有關港人對一國兩制是否有信心的民調作比較,在1997年7月,有信心的受訪者是63.6%,這個比例於2008年4月升至77.5%,然後跌至最低的37.6%(2014年9月),今年9月為43.3%。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