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警民關係該如何修補?

「九.二八」雨傘運動除了完全顯露了香港社會的矛盾外,在警政層面,其實亦展示了香港警察現時面對的一些困局。
【警務工作的爭議系列】

 

警隊與社會的關係

 
市民對警隊的信任程度下降已非一日之寒,這與警隊的可監察性與市民投訴機制不無關係。現時,很多市民都對投訴機制的可信性及有效程度抱有懷疑態度。他們的主要理據,就是「自己人查自己人」,調查結果很多時都未能證明投訴屬實。參考外國有關投訴警察機制的建立及執行情況,是否「警察查警察」為最好的機制,仍然沒有確實的答案。
 
回到香港,如果由全部「外人」組成的機關,處理投訴警察專業失當行為的工作,究竟有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調查及處理警察是否違規當然屬於考慮範圍之內。但有一點是無容置疑的,如果全由警員充任的調查小組,其獨立性定然存疑。這個其實是沒有確切結果的爭論,但參考外國的情況,獨立法定團體檢視由警方負責調查的案件,暫時似乎是最佳的設置。因此,若警隊循着專業的軌跡繼續發展,並持續提高透明度與問責,同時具有法定地位及主動調查權的監察警察機構,最終是應該成立的。
 
至於更廣泛來說,警民關係自雨傘運動後呈現某些程度的緊張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香港大學最近的民意調查,市民支持警察的比率,已經跌至十多二十年來最低的指數。其實這可以從幾方面加以解讀。部份建制派人士經常質疑這些數據的取樣方法是否科學,有否偏差等。其實通過民意調、,電話調查,所收集到的數字,如果符合一些客觀的學術規格,基本上可信度都是甚高的,可以反映現況。
 
當然,現今全球學界,甚至政界,都不難發現有關民意調查準確度的爭議,尤其對於抽樣與母體的爭議。民調機構大致都面對一個在網絡世代新發現的問題,令民意調查度的可信性減少。那就是一直以來,民調都是通過隨機抽樣以固網電話作訪問的方式進行。當今世代使用固網電話的市民住戶,愈來越少,而民調人員通過電話可以接觸到的被訪者,亦每每是長者。這代表有些人永遠不能接觸到,所以讀數也可能有所偏差了。
 
撇開民意調查抽樣方式的爭議,事實上本港市民支持對香港警察整體的觀感,確實在過去的數年間有所變化。首先,市民支持警隊與否,很在乎他們對警隊的表現的觀感,而他們的主觀判斷,除了自身跟警務人員或機構的接觸外,確實會深受傳媒的報導,以及社會當時面對主要的問題成。
 
60年代前,我們沒有數據知道當年警隊給市民一些什麼的印象,因為那是較缺乏科學化的民意調查,但市民對警隊的印象普遍欠佳。70年代的警隊改革至80、90年代主要的警政議題,基本上都跟市面的街頭犯罪有關。這樣警隊及市民一個很重要的印象:保護市民性命財產的隊伍,成功打擊及減少跨境罪案,加上管理的透明度增加,使市民對警隊的支持度慢慢上升。
 
九七以後,尤其是千禧年以後,香港最大的警政議題,很難說不是「示威遊行管理」,參考外國的文獻,管理這些公共秩序事件,在民主自由的社會,基本上很容易引起爭議,這不只是香港獨有的現象。
 
如果社會要長遠穩定發展,警民必須是合作關係。現在香港市民普遍仍是信任警方,譬如專業處理典型犯罪行為,只是質疑警方在特定情境的執法行動。警民關係改善與否,有幾個先決條件: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何家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