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金錢好好相處

孔子和他的學生都沒有「神化」子貢,自然也無須把他「去神化」,因此,無論是給李嘉誠戴上光環,還是給他頭上安上兩隻角,都是沒有與金錢好好相處。
最近,李嘉誠的所謂撤資問題,在媒體上鬧哄哄的,至今仍餘波未了。大陸媒體說得言之鑿鑿,在連番指責下,一個忘恩負義的商人,似乎就擺在眼前。當事人李嘉誠終於忍無可忍,發聲明說猜測純屬子虛烏有,令人不寒而慄,並以「此心安處是吾家」來表明心跡。跟着,又有大陸媒體打圓場說,撤資之說不是敵視李嘉誠,只是要把他「去神化」而已。不過,就如唐英年所說的,事件已經「傷了傳統中國人的一顆愛國心」。
 
為甚麼要把李嘉誠「去神化」?因為中國人已把他「神化」了。問題是,當初是誰把他捧上神壇的?自從「破四舊」之後,中國人的心靈就被物化了;除了財神,再容不下其他神祇。財可通神,富商就成了有肉身的神,供天下人膜拜。
 

心靈虛空的中國人

 
把李嘉誠拉下神壇之後,誰能取代他神一般的地位呢?馬雲?又是富商,那不是笑話一個嗎!不膜拜金錢,心靈虛空的中國人又能膜拜甚麼呢?拆毀是容易的,單靠暴力,就可以把孔廟打個稀巴爛;但要建立一個不拜金的社會,那就不是暴力可以勝任的了。要建立良好的民風,首先就要摒棄過往那種批鬥式的思維;不神化某一個人的同時,也不走向極端來妖魔化他。移風易俗,就如春風化雨,只能潤物細無聲地進行;急風暴雨式的批鬥,只會助長惡俗民風。
 
人若自己不懂得與金錢好好相處,就難以用平常心去看待富人,不是膜拜他們,就是憎恨他們。窮人和富人真的不能和平共存嗎?傳統中國並不是這樣的。孔子的學生中,有窮得令人不堪其憂的顏回,也有被後世奉為財神的大富商子貢。顏回雖然窮,但卻能自得其樂;而子貢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現代標準來說,子貢是孔門的「成功人士」,而他卻是這樣跟顏回比較的:「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大富商子貢認為自己遠遠不及窮光蛋顏回,可見人的眼睛若不只是盯著錢去看,才能發掘出金錢以外的美善。
 
孔子和他的學生都沒有「神化」子貢,自然也無須把他「去神化」,因此,無論是給李嘉誠戴上光環,還是給他頭上安上兩隻角,都是沒有與金錢好好相處。
 
(封面圖片:亞新社)

施德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