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極地探險:跨世代創業研綠色黃金 微藻專家何建宗實現環保商業雙贏

何建宗教授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退休後花了幾百萬元開設香港首個北極科研站、造訪南北極達20次、60歲才組隊創業,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在這個充滿環境危機的世界中,有一位環保科學家,他用自己40多年的科研經驗,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產業──將微藻(microalgae)打造成「吸碳神器」的生物科技。這位何建宗教授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退休後花了幾百萬元開設香港首個北極科研站、造訪南北極達20次、60歲才組隊創業,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了解科學家怎樣看金錢世界,如何發展「碳金融」。

中大山水是搖籃

「我讀中文大學生物系時很快樂,中大環境優美,能遠望八仙嶺、吐露港,花草樹木在陽光白雲下綻放,使我熱愛大自然。我是新亞書院宿生,教授常說『天人合一』的哲學。現在回想,其實與環境科學是很吻合的。生態學,正是建立天地人之間的和諧的科學。

我原以為微藻是有害物,水受污染才有微藻。當人人都說它有害,我反思,可否從有利的角度看待它?我愈研究,愈沉迷,結果我愛上研究微藻,決心將它發展為淨化污染的工具,於是我一直投身環境生物學行業。」

何建宗教授不同成長階段的留影。
何建宗教授不同成長階段的留影。

「下崗變下海」

何建宗在中大畢業後,負笈英國University of Salford攻讀碩士課程,研究環境資源。後來加入政府環保署工作10年,並以兼讀方式,於1991年在港大取得(植物學系)哲學博士學位,然後在大專院校從事教育27年。他專門研究環境科學、水資源、海洋生態、浮游植物、微藻等學術領域。

何教授孜孜不倦研究微藻40多年,除了研究它的害處,亦學會欣賞它的好處。「顯微鏡下,它的組織和結構是非常美妙,是大自然巧奪天工的作品。其實污染一詞是很主觀的,當紅潮災害發生,污染物多,殺死海洋生物,損害經濟,我們就覺得它是有害。但做科學家應該要有創意思維,我嘗試把微藻放在魚床河溪,加入蛋白質開發成為魚的飼料,微藻就變得有用了。

環境問題要由心做起,同一樣物質的好壞,在乎我們如何應用、評價它。我覺得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我們回收它,它便是揾錢的工具;我們隨便掉棄它,它便是無用。 一個銀幣有兩面,我們做科學就是這個精神。」

「原本到了60歲就想退休,豈料退而不休,眼見地球嚴峻的氣候危機,我就想,可否應用研究微藻40多年的經驗解決問題呢?原本下崗,卻變為下海,開始創業。一方面希望將40年科研成果應用於世界,另一方面希望實踐生命傳承,將所思所學和環保使命傳給年輕人。」

何教授在南極進行研究留影。
何教授在南極進行研究留影。

科學家踏足商業世界

憑一腔熱懷創業,可是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何教授明白教學和創業是兩個世界。

「先說金錢,教書時薪酬增長穩固,工作文化是求真求知為本;創業最艱難的是,業社會以利益為先,團隊以你為首,每個月等你出糧,相當有壓力!但我知道教學和創業兩者沒有衝突,只是要花心機結合。」

「其實做生意最重要是可持續發展,在獲得投資回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社會。環保產業如是,我們對世界和社會都有公益責任。經濟、社會、環境三為一體,這是我的創業精神,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

何教授目標是公司在5年內上市,「我想將賺來的錢應用社會上,在企業擴張的同時,增加我們對世界的影響力。地球環境污染問題、社會貧富懸殊問題、香港缺乏社會生產力問題、年輕人對前景迷惘問題,我作為一個學者、教育家和科學家,是義不容辭的解決這些問題。

老實說,以我這個年紀創業,真的並非為了發大財。我只有一腔熱情,希望扶助年輕人,在創業的路上持續地發展。」

「我們互相投資」

跨學科、跨世代,是何教授的團隊特色,由「Y世代」千禧一族到60後,成員背景來自科技、金融、商業管理、能源工程界。

問及他們怎樣看何教授呢?何教授隨即笑言:「給個機會你們罵我!」弄得大家哄堂大笑。可見他們的相處,就是如此融洽可親。

何教授相信,一個創業團隊,最重要大家「情投意合」,擁有同一個夢想,有困難便說出來,有快樂便分享。「我的特色是無所不談,天南地北,政治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財經,都可以交流。我第二個特點是喜歡食,總是惦記順德美食,每次開會都去飲茶!我們出席活動,一起感受,擴大生活朋友圈,這樣對同事好,對公司將來發展亦好。我時常說要去南極、去北極、去行山、去旅行,同事亦一齊去,我們就像一家人。」

其中從事ESG基金多年的Nancy,分享她第一次與科學家合作的感受:「我十多年前做基金經理去上市公司講解ESG,他們會將我轉去其他部門,不斷叩門都沒有人關注。我很高興現時已經有很多人做環保,但仍然有很多”green washing”,即是「得把口講」,不是做實事減碳,達致circular economy(循環經濟)的效果。

何教授的項目與別不同,原來科學可以做實事,正是可持續發展,透過產品造福世界。這亦是一個商機,微藻可以吃掉污染物,還可以產生好的可再生能源,例如bio fuel(生物燃料)、bio mass(生物質量)。世界就是好需要這個項目,於是我加入團隊。我們就要思考策略,如何連繫市場上的carbon credit(碳信用)需要。」

跨學科、跨世代,是何教授的團隊特色。
跨學科、跨世代,是何教授的團隊特色。

天時地利人和

「我在香港做創科,可謂『吃盡苦頭』,申請基金四次也失敗而回。第一次申請時,可能創科氛圍不濃厚,政策未成熟,但竟然是提交一年後才告知不獲資助的結果,延誤了不少時間;第二次交齊數據和文件,又需要我證明申請項目在香港的實際用途;再三申請時,我取得政府部門支持信,他們拒絕我說:『既然政府支持你,不如你直接去該部門爭取資金』;到第四次,經過所有審核,結果在公布結果前一天,基金方翻查紀錄發現我的公司是慈善團體,不屬於基金服務對象。」

好多事情是靠天時地利人和,我也不埋怨,只希望香港各界做得更好。後來我在中國獲得很大支持,經過專家組評審,他們積極在短時間內給我意見,不是把我轉去不同部門。內地是行電子化,一站式服務,一旦提交申請,七個部門一併審視,無論結果如何,需要在三星期內決定撥款與否。」

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回到家鄉佛山市順德提出水質改善專案,碰巧他們『以水興城』,是政府未來發展目標。在內地,我才明白鄉情是很重要,他們覺得我可以為家鄉爭光,於是在香港做不到的事,在內地八個月就完成。

他們給我意見說:『其實中國好多人亦懂得養藻的基本知識,將來就算你申請了專利,亦難防很多人進入市場與你競爭。但因為香港本身是一個品牌,而你是香港人,所以我們支持你,只不過你要拿出一個例證。』於是我回港開公司,做一個小型『示範單位』,然後再走入中國市場。」

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何教授回到家鄉佛山市順德提出水質改善專案。
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何教授回到家鄉佛山市順德提出水質改善專案。

「芝麻包」的創業領受

「香港創科的定位,就像芝麻包,我們不能靠一粒芝麻吃飽,但一個麵包沒有芝麻就不是芝麻包了。」

何教授認為,香港創科是不能夠離開中國市場,「香港做創科是投資大、成本高、市場小,但是香港的優勢是有人才、有活力、有國際視野、財金關係。舉個例,以微藻淨化污水,香港可能只有1、2百畝的魚塘,但在中國順德區,就有數以萬畝的魚塘,何況整個中國?如果你做到這單生意,你不用憂柴憂米了。」

「今時今日,好多年輕人的焦慮和憤怒,關鍵在未能超越深圳河的邊界。地理條件上我們居住環境狹窄,生意沒有好多,放假可去的地方也局限。那邊對香港青年人、創業者提供很多特殊優惠,在香港要住簡約公屋,但深圳為吸納人才會提供『人才房屋』,以便宜租金享受香港中產階級的生活。雖然工資表面上不高,但實際生活質素是超越香港的。」

南北極冒險之旅

何教授的研究核心離不開水質和藻類研究,因此遠赴南北極做科研。「極地是大自然的奧袐,充滿機遇和創意。我看見大自然的偉大以及人類的渺小,我變得謙卑,學懂應變,這對創業和人生成長歷程是重要的。」

「去完南北極,無論你是科學家或是一般支援人員,你都會變成哲學家、藝術家。為什麼呢?一來四周都是美麗景致,充滿奇妙生趣的事物,觸動心靈,牽引詩詞歌賦的聯想靈感。我總是拿相機拍下它,每張相都可以成為攝影展覽作品!

在香港可以高床軟枕,為何要爬山涉水捱凍?在極地,隨時會經歷天災危難死亡,若不幸喪生,別人會怎樣評價我,我又會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生呢?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在極地感到孤獨時候,會想起香港的好友,亦會湧現很多情懷。這樣思考下去,我又成為哲學家了!

兩星期去北極,一來一回都用了3天,停留10日,大致已看完。南極相對遠,飛行時間較長,大概15日至3星期已足夠。到了極地,因太陽斜射,你會失去日夜觀念,只有全白或全黑,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沒有網絡,你可以好專心做事。平時在香港可能一星期都做不完,在極地兩天做好,很多時間享受寧靜的境界思考人生。」

在極地可以專心做事,也有很多時間享受寧靜的境界思考人生。
在極地可以專心做事,也有很多時間享受寧靜的境界思考人生。

極地科研不是旅行團

筆者很好奇去極地的費用,原來去北極比南極便宜。「去北極,機票食住交通總支出平均每人每日的生活與交通加起來大約1萬元一天,去10日就要10萬,由於相對多國家接近北極圈,例如由歷史上最初的維京人、現時北歐各國、加拿大、俄羅斯、因努伊特人,很早已展開北極探索,所以有較多支援;

南極則是雙倍,即20萬了,因為南極是渺無人煙的地方,要坐大船穿越地球最艱險的『魔鬼西風帶』,那裡海浪上落高達15米,期間像是玩兩星期的海盜船,而且補給及組織團隊都不容易。」

何教授強調:「我的極地團不是旅遊性質,而是去做教研團,不要用打卡心態去,以免增加地球的碳足跡。即使不懂科研也可以跟我去學,做公民科學家。其實每一個人也有專長,可以有貢獻,科學家不是自己做科研,也需要人幫手搬機器、抄數據、協助統計。我能夠教導大家大自然的知識,亦是一種貢獻。」

「我希望做一個『魚藻菜共生系統』,將我的微藻成為產業,支持農業發展。如果我可以取得南北極抗低溫、抗極端環境的水質原素,再放到中國發揚光大,相信影響會更大。」

汪洋大海,啟發何教授的科研契機,努力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他相信人向外走,心胸才廣闊,他期許中大人關心並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跳出香港,面向世界,在海闊天空的境界,成就理想。

何教授曾出版《何說紅潮》一書。
何教授曾出版《何說紅潮》一書。

教授課外分享

有些人人生好豐盛, 也有些人將我多元化發展,我是科學家,又喜歡寫文章,寫詩,好像多才多藝,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24小時, 為何會比其他人豐盛? 就是時間管理,最重要是目標明確,擁有清楚的人生目標, 就像航海,朝着方向前走,你會節省走錯路,知道路線圖,中途會經過不同的島, 這個島有什麼特性?有什麼需要?供應?把它們聯繫起來,當別人做一樣事情,你就可以做5件事了。

有目標自然有計劃,堅毅,意志力,都要有強健的體魄,如果做少少就很容易會累,你想做也難。 這些極地研究帶給我的鍛練, 令我不怕遇上困難,願意克服它。

原刊於《中大社創誌》,本社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