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一個民族的X光片

作家與其用酷刑和情色吸引眼球,不如告別枯萎的想像,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和題材。
如果不是人家把這本書硬塞給我的,恐怕我永遠也不會拿起它。但是,你沒法兒拒絕朋友的禮物,就只好假裝欣然地接過它。只消看一眼它的封面,你就會得出這樣的判斷:這是一本給金領白領大姐小資們寫的書。
 

不因漂亮而叫美女

 
我想起了另一個女性作家——善於加工古籍,炮製「心靈雞湯」的于丹。畢淑敏的手藝比于丹強多了,這裏沒有官方意識形態,沒有不懂裝懂的說教腔,沒有主旋律。有的是推心置腹的真誠,是閱盡人生的智慧,是生活中的感悟,是獨到的思考。
 
她的朋友——某中國學者到北歐訪學,周末到當地某教授家做客,教授五歲的女兒極美。這位學者送她中國帶去的禮物,小女孩禮貌地微笑道謝,朋友撫摸女孩的頭髮,稱讚她可愛之極,長得漂亮。主人不悅,責其傷害其女。理由是:
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基因遺傳,與她個人基本沒有關係。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她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成了誤區。而且你未經她的允許,就撫摸她的頭,這使她以為一個陌生人可以隨意撫摸她的身體,而不經她的同意。這也是不良引導。
於是這位中國學者的做客,又多了一項內容:向孩子道歉,並表揚她的有禮貌。
 
十幾年前,我也曾在瑞典當客座,曾見過美似天仙的女性,她們沒有把相貌當回事,也沒人叫她們美女。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把美女掛在口頭,所有的女人都成了美女,小的叫寶寶美女,醜的叫天然美女,老的叫資深美女。僅此而言,中國離現代文明就有十萬八千里。
 

談教養五條

 
很多人談教養,畢淑敏有獨到之處。最獲我心的,是這麼幾條:
 
第一、熱愛大自然(她不說什麼天人合一,像于丹那樣),懂得愛護動植物的人,也會愛自己的同類。
 
第二、運用大家都明白的公共語言來交流溝通,只會用官話、套話、空話、土語俚詞和專業術語來交流者,不算有教養之人。
 
第三、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曉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教養通過歷史,使我們不單活在此時此刻,也活在從前和以後,如同生活在一條奔騰的大河裏,知道泉眼和海洋的方向。」
 
第四、一個有教養的人,對人類種種優秀的品質,比如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捨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身體力行,但他們懂得愛戴和歌頌。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懶惰,但他不能把這些陋習偽裝成高風亮節。不能由於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詆毀所有做到這些的人是偽善。」
 
第五、有教養者,知道害怕。「它表示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世界上有陽光,陽光下有正義的懲罰。由於害怕正義的懲罰,因而約束自我,是意志力堅強的一種體現。」真正的唯物者是無所畏懼的,與天與地與人鬥,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裏面沒有害怕。
 
教養是細水長流,是習慣的總和,是可得可失的,教養與遺傳不相干,教養必須要有酵母,在潛移默化和條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夠的時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是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X光片。
 
我由此想到,作家,其實不必非得寫小說,與其用酷刑和情色吸引眼球,不如告別枯萎的想像,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和題材。
 
《教養的關係花園》,畢淑敏(2015)
《教養的關係花園》,畢淑敏(2015)
 
原刊於高和分享微信平台,標題為本社編輯所擬。
 
(封面圖片:Pixabay)

 

專家閱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