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教育看「去殖民化」「去中國化」

歷史拷問,香港殖民地一詞,從何而來?確實從英國逼中國簽下三條不平等條約而來。
歷史拷問,香港殖民地一詞,從何而來?確實從英國逼中國簽下三條不平等條約而來。鴉片戰爭後,1842年的《南京條約》,今日的港島被割讓;英法聯軍,1860年中英《北京條約》,今日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段,又被割讓;1898年列強勢力瓜分中國,圈地運動,大英帝國當然有份,一條《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今日整個新界連大嶼山在內的大片土地,歸入英國的版圖。
 
英殖統治150多年,好壞一言難盡,曾幾何時,這裏也是黃賭毒及貪腐盛行之地,更讓讀書人及有識之士感到難堪的是種族待遇不平等,學歷認可不公道及英人英語都高踞優勢!但歷史又告訴大家,英殖的香港,遠離中國中原政治鬥爭是非,避開政治漩渦,免卻不少血光之災。獅子山下,港人可以拼搏、可以建設,贏得東方之珠美譽,金融中心、海運及空運樞紐,以及這裏是港人都引以為傲的自由與法治的社會。
 
九七回歸,行的是一國兩制,原意指的是英殖年代的好事情要留下,而壞東西要逐步丟棄,腳印一步步,更要重新認識祖國。
 
但返國情怯,中英文化相撞,相激相盪,內地與香港的生活與價值迴異。回歸十八年來,連續三屆的特首管治,確實風波不斷。我始終認為香港好壞,大家都有責,而並非互相指摘。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先生,近日提出香港發展不及上下左鄰右里,歸咎沒有做好「去殖民化」,但卻又「去中國化」的結果。筆者不想從政治角度去看這大問題,教學工作,化雨育人,潤物無聲,歷史來去,英人統治香港的150多年,歷史自會清楚記錄。
 

從教育談起

 
九七回歸至今天,去殖民化、去中國化是可討論,但不要輕言下結論。我倒想提出,要從中國連香港在內的歷史中探討,九七回歸後的中學課程裏,中國文學、中國歷史等科目為何每況愈下,中史是十個考生中只有一個考生選讀選考,而中國文學選讀的情況更是少得加倍的可憐。
 
教學語言政策長期重英輕中,如此殘破的平台,香港的年輕學生根本無內容可學,教師亦無辦法從教學專業角度與學生探索「去殖民化」、「去中國化」的大問題,這樣試問何來有結論?或許,最低限度就「去中國化」的大課題,教育局還得要認真回答吧!十多年前,課程發展處老早將中國歷史科切割,將之寄生其他學科裏去了,又何來增加民族及國家的身分認同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wikicommons)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