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文並傳:傳承·詩詞伴我行唐詩朗誦節總決賽見聞心得

唐詩朗誦節在歡聲笑語中落下了帷幕,但是文化的傳承卻在無聲無息中春風化雨,相信新的一代是更有文學底蘊和文化修養的一代。

非常榮幸受邀參加灼見名家主辦的「傳承·詩詞伴我行」唐詩朗誦節總決賽擔任評判,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深感主辦方和參賽選手的用心和傾情參與,尤其選手的遺憾失誤之點,可茲提高;選手的可圈可點之處,更可資參考,故援筆以記之。

獎項命名 設置用心

主辦方對獎項的設置頗為用心,不是平時所用的一、二、三等獎,而是別出心裁地以「畫眉盃」、「夜鶯盃」、「雲雀盃」來指代。而且在宣布之前,評判老師也不知道。所以一開始宣讀「畫眉盃」時,我想是「話梅盃」?還以為是取「津津有味」之意。聽到後來的「夜鶯盃」、「雲雀盃」反應才過來,這是以最會鳴叫的鳥兒來命名了。

畫眉的鳴聲洪亮,婉轉多變,豐富韻味。夜鶯的羽色並不絢麗,但它的鳴唱非常出眾,音域極廣。雲雀更不用說了,它有「歌王」之稱,聲音高亢悅耳,而且尤其特別的是,鳴聲能夠在高空振翼飛行時發出。用此三鳥命名,不僅別緻,而且隱然已分高下。

賽場角逐 相當激烈

賽場的角逐相當激烈,前面已經舉辦過一次初賽,是由參賽選手錄製視頻,由不同的老師根據視頻打分。但是我看總決賽現場,大部分的選手都沒見過,可見初賽時已經淘汰了多少。因此能夠進入總決賽就是很大的勝利。饒是如此,剛開始的兩位選手,都分別出現了失誤。

朗誦其實是背誦加表演,這兩位選手朗誦到中途,突然卡殼忘詞了,有一位停頓了半晌,才想起來順暢地背下去了;有一位更可惜,因為他回想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將某一句重複了兩遍,這算複誦,複誦多少字扣相應多少分。所以如果背錯一個字,錯了就錯了,不要返回來糾正,糾正扣分更多。可是在精神高度緊張之時,就算能想到,又真的能做到嗎?可見競爭白熱化的程度。

賽場的角逐相當激烈。
賽場的角逐相當激烈。

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

不要說選手,就連我們這些評判老師都是屏聲靜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因為朗讀比賽評分項目分為4部分:咬字發音(20%)、情感表達(25%)、朗讀技巧(35%)、整體台風(20%),要審視他(她)的儀表、神態、動作,看他(她)對誦材是否充分理解及作出恰當演繹,語調或語氣運用是否配合誦材內容,舉止是否從容、端正,肢體語言、眼神、表情是否恰當,是否真切自然地表達出朗讀內容和思想感情,傾聽他(她)的字音的正確及標準度、吐字發音清晰度、多音詞的語音是否正確,在聲音各方面如字音、停頓、節奏轉換等是否有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處理方法,能在聽覺上予人新鮮感。

但最關鍵的是,每位老師要在短短一、兩分鐘內完成上述裁決,也就是當這位(組)同學朗誦完他(他們)的內容,老師就要立即寫下自己的分數,而工作人員會立即收走老師的評分,下一位緊接着就開始了。所以不要說選手,老師們也根本不可能反復思量,每一刻都要全神貫注地聽,聚精會神地看,而且分數給的也是「落子無悔」。

選手服飾 別出心裁

大部分選手都是穿着自家母校的校服參加比賽,校服中,男生是西式的襯衫西褲,女生有的是格子半裙,有的是白色連衣裙,還有的是旗袍(香港名為「長衫」)。

但是也有一些選手精心地選擇了古裝,冠、亞軍雙人組即是如此。

由於時間緊湊,根本來不及記住各位選手的名字,我就以他們的特色命名吧。雙人組中給人印象最深刻,也最有比較性的就是冠、亞軍組。得到「雲雀盃」的冠軍組以從裏到外的大唐服飾登場,姑且命名為「大唐仕女組」;得到「夜鶯杯」的亞軍組以疑似改良的日式唐裝上陣,姑且命名為「日系風格組」。

穿着長衫校服的參賽同學。
穿着長衫校服的參賽同學。

頭點梅花妝 手施叉手禮

其一,兩個女孩的額頭點着「梅花妝」,又稱落梅妝,指古代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據《太平御覽》記載,南朝時期的壽陽公主在含章殿下午睡,風吹殿前一朵梅花落於公主額上,三日不去,倍添妍麗,宮中人紛紛效仿,剪梅花以貼額,或以薄金箔剪成花瓣形,貼於額上或面頰上,名為「梅花妝」。這種妝扮一直到唐五代都非常流行。五代前蜀時期詩人牛嶠《紅薔薇》中還寫道:「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

其二,她們身着盛唐時期的襦服裙。襦服裙包括:胸部敞開明顯的短上衣;上面束胸,垂可及地的長裙。可參見唐代畫家張萱的傳世名作《搗練圖》。

當然,因為她們是中學生,所以胸部包裹得更加密實,為了便於行走,長裙也離地稍高數寸,更顯得俏皮稚嫩。

其三,裙下的雙足穿着同色系的古裝鞋子。這是從頭到腳的外在和諧統一。

其四,當她們一施禮,則更可見訓練有素。並非抱拳或鞠躬,而是古雅的「叉手禮」,見於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所作的《韓熙載夜宴圖》。 「叉手禮」始於西晉,盛行於唐宋,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古代生活中打招呼的一種禮儀,多為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禮,以示尊重。 「叉手禮」儀態如何?宋代《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而在朗誦的配合方面,兩人也非常協調一致。無論是分誦部分的呼應、合誦部分的齊諧,還有動作手勢的一致性,都可推知是多次訓練才能達到的熟能生巧行雲流水。

「大唐仕女組」從頭到腳都很考究精緻。
「大唐仕女組」從頭到腳都很考究精緻。

日系風格組 稍顯遜色

亞軍「日系風格組」相形之下就稍顯遜色,亞軍「日系風格組」其實已經很出類拔萃,但是無奈有冠軍「大唐仕女組」珠玉在前(巧的是,「大唐仕女組」出場順序也在「日系風格組」之前),所以這也是競技類比賽的殘酷性,記得我在大學有一次參加的比賽是中文專業和廣播電視專業一同參賽,我比廣播電視系的專業選手只差了0.03分,但是,在比賽中,再微小的差距也是差距,所以這0.03分就決定了我倆的冠亞排名。

因此我在這裏,也很想和亞軍組分享一些可改善之處。因為老師雖然以前多次奪冠,但也得過亞軍啊,「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希望,她們知道了哪些可以提高,將有助於此後的成功,但願她們不要覺得老師是吹毛求疵。

其一,亞軍組應該把頭髮盤起來,披頭散發不合「禮」。1983年7月,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向美國學者鄧爾麟談及中國文化的特點以及中西文化的區別,認為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記·冠義》就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華夏先祖對於冠禮非常重視,所謂「冠者禮之始也」,《儀禮》將其列為開篇第一禮,絕非偶然。古代男孩女孩,都得把頭髮紮起來。小時候這樣,大了更是如此。

古代女孩兒梳雙髻發式,男孩兒也都將頭髮編紮成兩束,盤在頭頂左右兩側,因形狀類似獸的兩隻角,故稱為「總角」,後來被用來代指未成年男女。如《詩經·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等到了女子年15歲,則稱為「及笄」。《儀禮·士婚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自周代起,女子年過15,如已許嫁,便得舉行笄禮,將髮辮盤至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屬。 《朱子家禮·笄禮》「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

「束髮椎髻」一般被認為是中原華夏民族的傳統發式。而「被發」則作為東周時期吳越、戎狄地區的主要的發式,是包括剪髮、髮辮、垂髻在內的發式系統。在喪禮中反映的男女發式與日常生活有別。中國傳統禮典中的喪禮發式稱為「括發」。唐宋以後之禮典則有被發(披髮)之說。

其二,服裝的選擇可以再留心些。當然,可以看出,如果單論價格,亞軍組的服裝費用可能遠高於冠軍組。但是,冠軍組贏在「切題」,她們的服裝就是唐服,但亞軍組的服裝給人強烈的日系之感,無論是紋飾還是花色,這一點可能看對比圖更加明顯。

其三,亞軍組所拿的「折扇」更可見出其日系特色。折扇並非源於中國,而是在日本平安時代出現,於北宋端拱元年從日本經高麗傳入我國。北宋鄧椿在一部關於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此處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就是從日本傳來的折扇。而到了明代,折扇在中國文人雅士間得到了認可大為流行。所以,如果亞軍組穿的是正規的中國唐服的話,不可能手持折扇,一則非中國本土,二則唐代尚未出現。

其四,亞軍組穿了運動鞋和高底涼鞋,最好換上和服裝相配的鞋子。而且,不宜戴上面具。因為朗誦還是有表情和眼神交流的,雙人組更是要求「眼神、表情一致」,戴上面具對這部分的發揮有影響。

亞軍「日系風格組」其實已經很出類拔萃,但是無奈有冠軍「大唐仕女組」珠玉在前。
亞軍「日系風格組」其實已經很出類拔萃,但是無奈有冠軍「大唐仕女組」珠玉在前。

唐詩比賽內容 考同學功力

本次唐詩朗誦節分為粵語組和普通話組。其中,又分別各自有單人組和雙人組,朗誦的誦材共5首唐詩:李頎《送陳章甫》、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杜甫《古栢行》、王維《西施詠》、杜甫《夢李白二首之一》,都是長篇,而且其中有大量的難字和多音字,不僅錯字、錯音扣分這麼簡單,而且規則要求「語音失誤顯者,有回誦、漏誦者」直接評為79分以下,也就直接無緣任何獎項了。

而且,即使語音字詞沒有任何失誤,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表現力的問題,因為李、杜、王這5篇唐詩,含有非常豐富複雜的情感,有狂傲不羈,有憤懣難平,有憂心忡忡,有浪漫雄奇,有感慨譏諷,對於中學生,尤其是有些剛剛升入中學的學生,要確切地理解並恰當地表達,很考功力,但是仍然有很多選手做出了令人稱讚的演繹。

加上舞台之上,諸位選手傾情投入,「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瀟灑,「志人幽士莫怨嗟,古來才大難為用」的沉鬱,「腹中著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的倔強,「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的炎涼,「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的擔憂,都一一描摹如畫。其中可見小選手們的用心揣摩,更可想見背後指導老師如何在字詞、內容、聲情、動作方面一一教導所付出的心血。

「傳承・詩詞伴我行」唐詩朗誦節隆重舉行。
「傳承・詩詞伴我行」唐詩朗誦節隆重舉行。

唐詩朗誦節在歡聲笑語中落下了帷幕,但是文化的傳承卻在無聲無息中春風化雨,相信新的一代是更有文學底蘊和文化修養的一代。

原刊於微信公眾號「夢影紅樓」,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