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建源(立法會議員—教育界)
2015年9月20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派團前往德國及瑞士進行職業教育考察。我和立法會六位同事,梁耀忠、譚耀宗、張國柱、張超雄、蔣麗芸及葛珮帆,將前往德國法蘭克褔、瑞士蘇黎世及伯恩進行考察。
2009年9月1日,新高中課程開始實施,所有學生只要有意願和基本能力都可以升讀免費的高中,看來是一項德政。但我並不這樣想,我記得我曾教過的許多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臉孔,他們真的全都喜歡上新高中參加文憑試(DSE)嗎?他們全都適應一種以學術為主的課程嗎?我很懷疑。
當天,我在明報世紀版發表了一篇我對新高中學制的感言,題為《三三四起行了,你感到興奮嗎——寫在高中改制前夕》。六年過去了,已有四批新高中生畢業,但我的觀點並沒有改變:
「在改制的前夕,我赫然發現,千改萬改,有一件要緊的事它沒有改——高中三年只有一個主要使命,就是考試、升學。從前如是,今後似乎也如是。
把考試和升學視作三年高中的主要使命,就注定了它無法處理兩類學生。第一類是學習落後者,他們勉強留在學校,但由於應付不了愈來愈艱深的課程,他們最後幾年的學習往往是失效的,無意義的,甚至是破壞性的。第二類學生是應該在主流學術以外的領域發展的人才,他們最終困在學術課程之內,感到沉悶乏味,荒廢了大好才華。」
六年過去了,新高中改革並非一無是處,但前線教師和學生的確叫苦連天。去年信義會安排一大批在不同學校讀書的高中學生與我見面,向我吐了成噸的苦水。例如補課補到天昏地暗,沉重的課程永遠無法讀完……
曾經在香港考過會考和高考的讀者或許會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考試是地獄從來如此。但有一點新情況是不應忽視的:昔日無法適應讀書生活的,捱完中五會考便可以離開;昔日香港的高中生還可以選擇工業中學。但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要讀完中六,而且所有學校都是清一色的文法中學,讀的都是以考入大學為唯一目的的學術課程!
清一色!
學生不是清一色
教了這麼多年書,我深知道學生並非清一色。嬰幼兒或許看來都差不多,但隨着年齡漸長,高中生的外貌、性格、才華、興趣都會出現極大的分化,100個學生就有100多種興趣,造就一個多姿多采的社會。我也深深知道社會需要的並非清一色的某一類人材,高中的使命是把多樣化的年輕人教育成多樣化的人材,讓他們進入社會不同的崗位。
環顧世界,像香港這樣高度單一化的高中制度可謂絕無僅有,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均有約一半學生在職業高中讀書,而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有很多學生在高中修讀職業教育課程。最出色的當然是德國和瑞士,他們大約有一半學生修讀職業教育課程。他們的所謂雙軌職業教育更令德國從二次大戰的廢墟之中迅速復甦過來,培養大量人材,令他們的學生不會對學習感到厭煩。
我們香港的教育制度單調乏味、單一化,是我們今次考察的重點。今次我們前往德國和瑞士,是希望了解我們的制度可如何打破單一化的格局,讓我們不同類型的學生享有不同的發展機會。職業教育是一個可能。我們相信一部分的學生希望專注學術的學習,並從中獲得很大的樂趣,但有另一批學生希望學以致用,學習可以和生活與工作緊緊相連,而工作實用是推動他們學習的重要基礎。
工作提供學習動機
我曾教過的學生當中,部分學生讀書時的確表現一般,但當他們進入不同工作崗位後變得發奮向上。例如有學生進入酒店工作後,英語能力突飛猛進。他們之前讀不好英文,是由於找不到學習動機;當他們進入酒店工作後,找到學習英文的動機,自然便有更大動力推動自己積極學習。因此,我們的教育制度高度單一化,是很大問題。
今次我們考察的德國和瑞士職業教育,在世界享負盛名。我們未必可以將他們的做法全都搬來香港,但透過這次考察,我們希望獲得一些改革的新方向和啟示,尋找打破教育制度高度單一化的方法,讓更多年輕人以其各自的才情貢獻社會,各適其適,各得其所。帶着這些疑問,我們開始進行這次考察。
(封面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