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亞洲大學峰會|促學校應對氣候危機 學生成變革急先鋒

世界各地的氣候危機正在為大學打造新的全球合作模式,這將給學校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論壇通過分享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學生作為變革者的作用以及與政府、企業的合作,為大學共同應對氣候危機提供新的方向。

亞洲大學崛起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重要的發展之一,但不確定的地緣政治前景、地區內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新冠疫情造成的社會餘震問題,仍持續影響亞洲大學前景。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亞洲大學高峰會上周三至五(6月21至23日)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500多名高等教育界精英深入探討亞洲及世界在政治、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在愛思唯爾(Elsevier)亞太區全球戰略網絡副總裁Anders Karlsson主持下,慶應義塾大學校長伊藤公平教授、西門菲莎大學校長Joy Johnson教授和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教授於首日一場論壇中,共同討論大學應如何共同解決氣候危機。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世界各國應當重視氣候危機,各大學需要與政府、企業及民間機構合作,從而抓住機遇並應對挑戰,早日解決環境問題。

極端天氣頻現 生物多樣性受威脅

3位校長表示,他們的城市和學生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全球範圍內正不斷出現極端天氣,洪水、乾旱、颱風等氣候災難頻發。這不僅關乎氣候,還影響人類健康,更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一定的威脅。

李行偉教授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學必須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務,學校要推動可持續發展和校園內環保措施的施行。伊藤公平教授亦強調,「極端天氣對我們的學生和教職員工的生活產生了直接影響。慶應義塾大學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減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推廣可再生能源和促進循環經濟等。」

李行偉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學必須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務。(中文大學圖片)
李行偉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學必須共同努力的重要任務。(中文大學圖片)

與商界合作 鼓勵學生創新可持續方案

伊藤教授回憶2013年慶應義塾大學與東京電力公司達成合作時指出,面對氣候危機,學生往往是最關心的群體,因為他們需要承擔目前決策造成的後果。因此,學校在這一方面的態度反而常常受到學生批評。Johnson教授也提到,西門菲莎大學的學生們曾因不滿學校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而進行罷課抗議活動,他們認為大學應當發揮更多作用。

由於學生不斷推動,各大學就應對氣候危機作出了更積極的努力。慶應義塾大學不僅設立專門研究可持續發展的高等研究所,同時邀請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作為顧問,推出與東京電力公司合作的計劃,鼓勵學生們將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方案落到實處。

伊藤教授說:「計劃不僅讓學生參與到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討論中,還提供他們與企業和政策領域相關人士互動的機會。這對於學生來說是寶貴的,他們可以將學術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環境中。」

校長們分享各自學校為解決環境問題採取的行動。(中文大學圖片)
校長們分享各自學校為解決環境問題採取的行動。(中文大學圖片)

同時,另外兩所大學也通過開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相關學科來支持學生,幫助解決氣候危機。澳門科技大學的應用科學學院致力於研發解決氣候問題的新技術方案。而西門菲莎大學的學生和教授在環境學院也進行了很多氣候相關工作。

此外,Johnson教授對學校8個學院都有涉及可持續和氣候變化相關議題的課程感到滿意。她舉例說:「在商學院中,我們會探討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企業管治)議題。在健康科學中,沒有人在研究公共衛生時不考慮氣候影響。」

長期高質數據欠奉  模擬災情實景有難度

Johnson教授認為,減少碳排放量是解決氣候危機的最大挑戰,同時也是真正改變局勢的關鍵。它涉及交通、供應鏈、基礎設施等更廣泛的問題,對大學而言是複雜而困難的。她指出,大學不能忽略這個相對艱難的問題,所有人應該一起進行嚴肅深刻的談話,思考碳排放量對於自己到底意味着什麼。

李行偉教授提出另一不同的挑戰,即數據缺乏會嚴重阻礙氣候問題及環保科技的研究。他進一步解釋:「當氣候變化引起環境災害發生時,通常涉及到一些無法模擬的情景,數據幾乎不可得。至於從政府那裏獲得長期且高質量的數據往往很困難,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超出了政客和政策制定者的任期範圍。」

論壇嘉賓就大學解決氣候危機議題積極提問,互相交流分享不同視角的看法和理解。
論壇嘉賓就大學解決氣候危機議題積極提問,互相交流分享不同視角的看法和理解。

伊藤公平教授則從政治角度出發,認為科學家掌握的研究成果與新型技術難以傳達給政府的決策者。他說:「傳達是非常重要的,儘管科學界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和解決辦法,但我們仍需要將這些信息有效地傳達給政策制定者,促使他們採取行動。大學應該建立科學家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橋樑。」

Johnson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她補充道:「解決方案已經存在,但缺乏政治意願。那麼,如何找到社會中的那些領袖?我認為這將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巨大領域,而大學有能力進行這種思考。」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