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強積金對沖的問題,又再掀起爭拗。保留與取消,都各有理據;如何取捨,就要考考政府的智慧了。
強積金對沖的問題,已經不能再拖,接下來的,還有全民退休保障問題。
隨便到街上走走,就會看到滿面風霜的老人,拖着瘦弱的身軀,低着頭去撿拾紙皮。香港這個世界知名的金融大都會,居然會有這一道城市風景線,實在教人心酸。
有人會問,香港不是有綜援的嗎?他們何苦要虐待自己?也許,一個出自《禮記》的故事可以回答。
長者不受「嗟來之食」
有一年,齊國大饑荒,到處都是飢民,一個叫黔敖的財主準備了些飯食來救濟飢民。有一天,一個餓漢經過,黔敖叫他過來吃。也許黔敖的語氣令他感到受辱,他不單不吃,還對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會餓到這個地步。即使黔敖馬上道歉,這個飢民還是不肯吃,最終餓死街頭。
綜援雖然有保障,但我們的社會就是有這種硬骨頭,寧願辛苦拾荒,也不肯用尊嚴來換取援助。
也許,又有人會說,總不成個個都那麼慘吧,薄有資產的老人應該不少呢!
的確,辛勞一生,不少老人是薄有資產的。然而,西方哲學起於驚奇,而中國哲學起於憂患;憂患意識,深深根植老一輩人心中。即使薄有資產,也總會有揮之不去的恐懼,不知何時急需動用。癌症醫藥費驚人,中風的護理費也不容輕視,平價護老院虐待老人的事件,不是時有所聞嗎?為了不連累子女,只好省吃儉用,以備不時之需。對錢財的不安全感,令老人過度儲蓄,過度節儉,過度刻苦。雖然明知「人在天堂,錢在銀行」是不智的,但對飽經憂患的老人來說,理性的計算,總是敵不過無盡的憂慮。因此,錢,始終會留在銀行,即使人已到了天堂。
老有所養 心安理得
錢從何來,該當何往,是理性的計算;老有所養,活得有尊嚴,則是感性的需求。數字可以清晰顯示,尊嚴則無從量度。冷冰冰的數字,從來都溫暖不了老人的心。政府的政策,應當情理俱備,不能偏廢。
對老人來說,儲蓄會有用光的一天,那是會「死」的錢,因此,用起來總是不放心。從全民老年金中領取的生活費,無論多少,都是「活」的錢,因為政府每月都會源源不絕的供給,這些「活」的錢,會令老人放心去用。一旦他們放心了,令人心酸的街頭拾荒,就會大大的減少。怕只怕,我們的為政者,已經練就出一身視而不見的本領,那就不會心酸,就像孔子的學生宰我一樣:
孔子主張守喪三年,而宰我認為一年已夠。孔子問他:父母死,為人子者還在意吃得好、穿得好,這樣會心安嗎?宰我回答說,他會心安。孔子只好說:心安你就做吧。
中國人立身處世,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因此,孟子提醒為政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於掌上」。今日香港的為政者,若對老人的苦況無動於衷,絕非長治久安之計。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