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藝素養 裝備兒童應對AI科技

隨着人工智能崛起,不少人正使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繪畫。這種預見逐漸常態化的藝術創意活動,除了語文、邏輯能力外,個人藝術修養和審美判斷更形重要。

在ChatGPT去年底發布初期,筆者已開始對這項超前的人工智能應用加以關注,並在電腦及手機下載相關程式,盡快了解這種科技的本質,以及在教育創新可能碰到的問題。

目前基本使用是透過向智能系統發出「提示語」(Prompt)去取得海量資訊的重點內容總結文本(專家叫做「初始版本」),提示語愈精準,總結文本的合用性和準確性會愈高。同時也可以用「分層」提示語,漸進調適文本的有效性(這可叫做「二次版本」),目前還可以通過「插件」(API)用語音進行。在有效使過程,明顯對用家的語文能力、邏輯思維、調適的系統性掌握等,都有較高要求。

課堂學習 不應重理輕文

後來看到不少玩家使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繪畫(例如Midjourney)及視頻製作軟件,透過杜撰情節,自定義角色形象及故事場景,選擇相配的語音要求,輕鬆製作組合式短片或繪本。這種預見逐漸常態化的藝術創意活動,除了語文、邏輯能力外,個人藝術修養和審美判斷更形重要,所以後來在不同的交流場合也提出未來教育規劃,要重新檢視文、藝範疇的學習,並考慮轉換為基礎教育的課程核心。

周一讀到史丹福院士在媒體發表的評論稿,也提出類似的觀點,建議課堂學習不應再「重理輕文」。個人倡導,一般家庭教育也宜在文、藝素養的輔導上加點力。前文已談論過如何培養兒童審美能力,宜注意以下幾點:加強早期的審美教育、通過認識「醜」提高審美能力,以及審美教育應注意時代性,隨時代的發展而提高。另外,也要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也應根據孩子特點,循序漸進。(參考〈兒童審美能力如何培養?〉

審美須成為國民素養

審美教育今後應該成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的範疇,審美素養更應該作為國民教育一項重要的能力指標,我們下一代才成能真正提升文化水準和創意表現,也能好好駕馭人工智能,善為己用。要達成這個目標,無論家庭、學校、社會都要共同努力。

內地教育部2015年已開始對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藝術素養測評」。藝術素養測評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及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品質評估體系,並將測評結果記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學生中考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希望本地教育局能配合中央政策去追落後,在新形勢要求下,加快發展學校藝術教育及進行相應能力評估。

有需要進一步交流、探究,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聯繫。

亞太家長美育系列 25

林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