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教授:傳統價值觀反映古人智慧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在當在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經常被人引用。唐太宗李世民把諫臣魏徵比作鏡子,可以檢討自己的得失。

在今天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回顧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可謂別有一番意義。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4月14日(周五)邀請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暨歷史系教授、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教授,分享在當代地緣政治的語境中,如何閱讀中國歷史。

以仁義為本 尚忠恕誠信

劉教授指出,讀歷史的一個作用,是「鑑古人之智慧,知今人之所處」。這方面,記錄古人思想的著述甚豐,他舉例說,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範疇包括:

  • 孔子「三達德」:智、仁、勇。(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管仲「四維」:禮、義、廉、耻。(《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 董仲舒「五常」:仁、義、禮、智、信。(《賢良對策》:「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
  • 宋儒「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孫中山「新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

再進一步分析,劉教授認為中國傳統價值觀有以下特點:

一、在價值信念上堅持「人貴於物」、「以人為本」和「群體本位」;
二、在價值取向上堅持和諧、中庸、適度;尊崇傳統,不為天下先;
三、在價值觀上以仁、義為根本;
四、在價值規範上崇尚忠恕誠信。

即使帝制終結,進入共和年代,傳統價值觀依然傳承不斷,直至今天,以人為本、群體本位、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自強不息、日新又新,重視道德人格,反對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等,仍是中國人的主要價值取向。

活躍於晚清至民初的辜鴻銘先生,精通西方文化,卻推崇中國傳統價值觀。(資料圖片)
活躍於晚清至民初的辜鴻銘先生,精通西方文化,卻推崇中國傳統價值觀。(資料圖片)

西方思想入華夏 挑戰傳統價值觀

不過,傳統價值觀適應現代社會也並非理所當然、一帆風順,劉智鵬教授指出當中有「四大衝突」,包括:

1. 保守觀念與改革觀念的衝突;
2. 整體觀念與個體觀念的衝突;
3. 宗法觀念與民主觀念的衝突;
4. 德治觀念到法治觀念的衝突。

劉智鵬教授回顧了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晩清歴史,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內部挑戰(太平天國運動、捻軍、義和團運動等)和外來衝擊(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清政府的回應分別是:(一)簽訂不平等條約;(二)洋務運動;(三)變法。面對中國傳統天下觀與「現代世界秩序」的衝突,「慈禧太后不是不想變,只是變得太晚了」。延綿近300年的清皇朝,終於在武昌革命黨人的槍炮聲中落幕;「中國」為天下中心的觀念,讓給了「西方」為世界的重心。

專資會會長潘燊昌博士作開場致辭,表示自己也愛讀歷史。
專資會會長潘燊昌博士作開場致辭,表示自己也愛讀歷史。

明治裝修「清水房」 難比較清廷變法

許多人拿日本明治維新比較清政府的變法維新,劉教授指出兩者不能相提並論,情形有如一戶家徒四壁的「清水房」搞裝修,相比一戶家裏滿是家具雜物(而且許多的是固定和不能丟棄的)的舊房子搞裝修,哪個較為容易是不言而喻的。

不過,明治維新也有啟示,清政府因此有「籌備立憲」、廢科舉、興學校、建新軍等舉措,日後國民黨不少軍政要人,如蔣介石、胡漢民、戴季陶、閻錫山等也都留學日本。不過,劉教授指出,建新軍卻埋下日後各省軍閥割據的伏筆,例如袁世凱「小站練兵」,練的兵只知袁世凱是「老闆」,而不知還有「皇上」也!

因此,劉智鵬教授認為,清朝覆亡的「致命死因」,不是孫中山發動的10次起義,甚至不是武昌起義,而是中央與地方的失衡,各地擁兵自重,「革命」取代了「改良」。「武昌首義」後,到翌年元旦,就有13省宣布脫離中央「獨立」,至此,清室氣數盡矣,宣統皇帝亦於1912年2月12日宣布遜位。

下期劉智鵬教授繼續總結民國以後的中國歷史,進而具體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探討香港新的歷史定位,敬請留意。

「專資閒聚」之中國歷史與社會2-1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