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加華人看加拿大教育

《中學還能這樣上:加拿大教育的精神與細節》前言

教師們不會拿諾貝爾獎說事來鼓勵學生。一個有所發明發現的科學家,與一個盡了本分的商店店員,在這個社會及其價值體系中,並沒有高下之分,沒有成功與失敗之分。
加拿大教育是把每一個學生都當做一個個體來看待,盡量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和特點。他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智力類型不同,智力發展水平不同,個性不同,行為方式不同,喜愛的東西不同,獲取知識的方式和快慢也不同。但他們同時相信,每一個人都具備一種或多種特殊的潛質。
 
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於教授學生知識,也要發現學生的潛質,挖掘他們的能力,讓他們的潛能能夠釋放出來。衡量學生學習成績的標準不是設在標槓的最高端,並要求每個孩子都能做到,而是建立在一般正常發育的孩子所能達到的程度上。如果有人沒能達到這個標準,則要尋找影響這個孩子成長的特殊因素。在課程的設置上,學校既考慮到智力超常的孩子,也照顧到行為和智力有問題的孩子,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和教育手段。
 

初中教育不求高深

 
初中是孩子成長的又一個重要時期,是他們從兒童轉入青春期的準備階段,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他們開始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但仍然幼稚、不成熟;對成人世界充滿好奇,但又膽小、羞澀;非常希望嘗試各種成人的技藝,但又缺乏定力、容易轉換興趣。加拿大初中教育充分注意到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不求高深,不拔苗助長,而是跟隨孩子們的心智,在內容、方法、情緒、思想多方面給予正面引導。書中將介紹的探索課就是一例。
 
我們所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 BC 省),初中作為一個專門的階段,從小學和高中分離出來的歷史並不長,也就是本世紀初的事。以前只有小學和中學兩個階段,小學階段從學前幼兒班(五歲)到七年級,中學階段從八年級到12年級。 2001年,BC 省將五歲的學前班到五年級歸為小學,六、七、八三個年級獨立為初中,九至12年級設為高中。
 
省教育管理部門的解釋是:把中小學教育分成三個階段,更能適合孩子們不同發育年齡的特點。初中被視為一個過渡階段。當然,也有人認為,政府當時這樣做的幕後原因是要節約資金,為此重新組織和合併學校,也趁機關閉了一些學校。不過,十多年實踐下來,家長對這個制度的改變大多是抱歡迎態度的。
 
過去從小學進入中學,中間缺乏過渡,跨越的幅度過大。結束小學七年級的學業,一腳踏入高中後,教學環境和人文氣氛驟然改變,很多孩子一下子難以適應。就年齡上來說,11到13歲的少年們,心理上比十歲以下的小學生成熟了許多,但與進入了青春期的高中生又有很大差別。初中的建立,大大減緩了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得過渡比較輕鬆自然。
 

教育改革 知不足 展未來

 
教育與固步自封從來是互不相容的。加拿大在國際上稱得上教育水準很高的國家。在聯合國相關機構進行的各國中小學教育評審中,加拿大連續多年名列前茅。其評審標準,首先是考核學生的語文與數學水平,也包括高中畢業後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教師的職業素養及社會地位、政府對教育的關注和資金等投入,以及整個國家的教育公平程度等多個方面。
 
在加拿大,BC 省又是首屈一指。但是,這並不是說,這裏的教育已經盡善盡美。恰恰相反,本省居民們對中小學教育有很多意見,教育界本身也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特別是在技術革命和全球化的潮流衝擊下,既有的教育體系能否適應未來的需要?這是這裏的人們在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最常討論的話題。實行教育改革,適應急劇變化中的時代,已經在本地邁開了步伐。本書最後部分為此專寫了兩章,希望不是蛇足。
 
有遠見,才有未來;知不足,才有進步。教育是人類的未來所繫;教育也是人們學會認識自己不足並尋求進步的過程。孩子們在進步,家長們也要進步。讓我們伴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謹以此與讀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