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陸地污染排放量因爲人為因素激增,不但影響海洋水質穩定,也導致海洋生態災害事件頻繁發生。隨着各國愈來愈關注污染物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於2010年成立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引進多項先進儀器,專注檢測及控制海洋污染研究,並確立環境和食物安全指標,推動海洋生態保育的發展,致力改善現代社會最關注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美儀教授表示,為提高污染檢測水平,城大不惜斥資過千萬港元引進精良科研器材,以檢測不同環境中的微量有害污染物,並了解它們對海洋生物的毒性。「團隊會對不同的新興污染物作測試,將魚苗、魚的精子或細小的甲殼類生物放入其中,以先進儀器觀察牠們的行為,例如活動範圍和移動速度等,以檢測不同污染物對牠們的健康是否有損害。」梁教授說。
在精良儀器的輔助下,城大也自行研發出新技術,用於改良污染檢測系統,梁教授表示,「新技術對研究十分重要,可以更快速發掘新興污染物及準確地量度它們的環境濃度,用作評估它們對海洋生態及人類健康的風險,並提出解決方案,讓大自然更加清潔,更加安全。」實驗室將科技應用於現實環境,希望為大灣區乃至世界的自然環境作出貢獻。
除了擁有旗艦級的先進儀器外,海洋保育工作亦有賴專業的科研團隊完成。在梁教授的帶領下,實驗室的專業技術員會在大灣區海域收集海水、沉積物及生物樣本,透過實地海洋考察掌握到最新污染情況。「原來手機廠商為了讓螢幕解析度更高,在製造過程加入十多種液晶單體化合物,這些有毒物質很容易釋出到自然環境。我們團隊最近發現,這些新興污染物在大灣區海洋的沉積物中亦普遍檢測到。」他憂心地說,「城大將進一步研究這些新興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具體影響,以及尋找出毒性較高的液晶單體作進一步管制其生產使用,以降低對海洋生態和人類的健康風險。」
梁教授並提到,「在實地潛水考察時會以水底GPS定位技術從多處拍攝相片及影像,透過不同的科技重組海底生境地圖,進一步深入解不同生境及生物多樣性的情况,有助長遠監測變化及生境保育上的管理。」最近團隊便完成了繪製東平洲海岸公園的水底生境地圖。他表示,「過去幾年實驗室專注於維多利亞港水域的研究,發現隨『淨化海港計劃』不單明顯改善維港水質,同時亦帶來底棲生態系統的恢復。我們發現維港及將軍澳水域已有不同珊瑚回歸生長,有些地點還看到珊瑚幼體茁壯成長。」對團隊來說這項結果帶來極大鼓舞,未來將竭力為保護海洋生態做出更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