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教學經驗和日常生活,一向很重視色彩的學習和應用。因為色彩既是視覺藝術創其中一種重要的基本表現元素,所以有需要認識表現特性和了解背後的文化意義;同時色彩又是日常形象建構和生活裝飾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手段。當然,色彩對個人、社群、地區和種族,也會產生各自的影響和成為自身特殊的象徵符號。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維爾納曾經做了一個實驗,事後證明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對於事物的認識、辨別、選擇多根據對視覺有強烈感染力的色彩。可見色彩在兒童的視覺空間上,以及引起兒童注意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除了少數例子外,一般孩子對顏色的偏好與執着並非與生俱來,它是在成長中受到家庭、環境、教育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家長應重視色彩在孩子心理發展中的影響,在為孩子選擇衣服、玩具、圖書,甚至傢俱時都應仔細考慮顏色因素,為孩子搭配出一個繽紛且健康的彩色環境。
顏色對心理有調節作用
心理學家們也很早就發現顏色對人心理活動的調節作用。一般說來,紅色容易使人興奮,藍色容易使人安靜,綠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阿爾修勒博士,曾進行為期一年的兒童色彩調查研究。他發現,對於孩子們來說,色彩有其固定的意義。一般說來,酷愛黃色的孩子依賴性較強,寧願一輩子扮演小孩子角色;愛好藍色的孩子則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傾向;紅色意味性格較為剛烈,調皮而感情豐富;粉色除了象徵充滿愛心以外,也意味具有高度的審美觀,優雅,溫柔,體貼;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詞,個性上較為隨和,沒有什麼心機,具有寬容的胸懷以及極強的好奇心和上進心;喜歡橙色的孩子個性較為活潑外向,人緣很好,但有點自我中心,不懂得體諒別人,有點粗枝大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愛紫、黑、墨藍等顏色時,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當然,阿爾修勒博士的這些結論對於我們觀察孩子的個性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不是唯一的標準。更何況,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多種喜歡的色彩,他們的性格也不能簡單地歸屬於某一種類型。所以我們要讓他們自由地暢遊在多彩的世界,健康活潑地成長。
創意學習活動
很多老師和家長在各種交流和培訓場合,都期望看到一些學生創作的「特色教材」。其實色彩既是一種很傳統的學習主題(內地美術高考將色彩作為三分之一的考評比重,可見其份量),也是一種很經濟的「環境教育策略」(色彩感知正是蒙特梭利及瑞德歐幼教理念的其中一種核心)。
機靈的老師及有心思的家長,其實很容易可以創造出很多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活動,例如色彩混合實驗、色彩的感性表達、色彩的空間感受、色彩在象徵及傳意作用的掌握、色系概念的配對遊戲、色彩科普綜合學習等等,已足夠有水準的學校發展一套校本特色教材,以及眾多的家教美育遊戲。有興趣可聯繫交流、開發。
有需要進一步交流、探究,歡迎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聯繫。
亞太家長美育系列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