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國外有過千百次旅程,這次從澳洲回國是最特別的一次,從早上4時出門,到達廈門旅館是晚上11時,足足19個小時。疫情都快3年了,這些艱辛旅程的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有過,我也早聽說過一些,但親身體會還是驚心動魄的,只想分享一下疫情的打擊,究竟有多大。
悉尼時間清晨6時(國內清晨4時),馬路上已經很多車。我來過悉尼10次,頭一次這麼早出門,飛機起飛是11時50分,一般來說提前兩、三個小時去辦手續游刃有餘,這次要做啟程同一天的核酸檢測,有陰性結果才能登機。機場核酸檢測尚算很有效率,一個小時就收到短訊可以取報告,只是有點貴──79澳元(約371元人民幣),不過只是相對我出發前花14.5元人民幣在廣東中山做單管核酸而言,大使館與航空公司還要求登機前48小時和72小時做核酸,而且不同的檢測必須是不同公司做的,在機場以外的地方做,100澳元一次。
從澳洲啟程 做3次核酸方能登機
為什麼澳洲比國內貴那麼多就不去研究了,幾次做核酸都是在臨時架設的帳棚,採樣人員從英文口音看,不是主流的澳洲人,心想,如果沒有疫情,這些新移民有工作嗎?都是什麼職業?我一個外甥女,在英國讀建築,移民澳洲後沒有找到相關工作,有一段時間也是去做臨時工,在公路口檢查來往人員有沒有違反控制疫情的限制。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需要核酸證明,是對人對己的保障,大使館要求有48小時核酸報告才能領取通關必需的國際健康碼。我手機上的健康碼,過去收集了四川天府碼、北京健康寶、雲南健康碼、浙江健康碼、粵康碼和香港的安心出行等等,現在增加了一個防疫健康碼國際版,這跟收集郵票和錢幣不一樣,這不是愛好,也不是用來展覽的,而是出入公眾場所的通行證。
國家衛健委要求有一定的程式和標準,同時要求不能層層加碼,澳洲使館要求登機前必須有兩次核酸檢測報告,登機前48小時核酸加登機當天的核酸報告,稍稍加碼的是兩個核酸必須由兩家採樣機構所提供。何解?是信不過任何一間採樣機構嗎?航空公司加碼更甚,還需要72小時前的核酸報告。我是做了3次核酸才能登機。
新常態科技仍力有不逮
核酸檢測成為新常態了,目前一切都數碼化。內地的核酸檢測報告跟健康碼掛鈎,為何國際健康碼需要個人上傳報告照片,而不是由檢測機構直接傳送到健康碼呢?新常態的科技仍然是力有不逮,國際上醫學報告不能互通,即使在內地,全國的健康碼也不能相互承認。如果說疫情帶來的新常態不可避免,要建立一個跟以前一樣或者科技可以實現的機制,目前來說談何容易。
我坐過的國際國內飛機航班,少說可能也有500次,這次花錢最多──4萬元人民幣單程;而上機後發現座位上有一袋東西,雜七雜八的零食和兩瓶水,9個多小時的航程沒有熱餐,這是頭一次。空中服務員全副武裝,他們的工作是維持秩序和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空姐的工作;唯一見到的專業服務,就是飛機降落廈門機場之後,2個小時都不讓乘客下飛機。空姐的職責是解釋政策和勸喻乘客耐心等候,以及後來的分批下飛機。
坐國際航班進出內地,我也試過好幾次,近年還可以用回鄉證掃描通關,十分方便,疫情來了就難復舊觀。在澳洲登機前就要先下載海關碼,登記各種個人信息,還要填一張紙質的表格,給海關檢查。我問工作人員,中國有幾個海關,為什麼一個海關要2種檢查手段呢?更加繁複的是,到埗後檢查和遞交了兩個證明並通過後,最後一關還是檢查原來查過的海關碼,就是通不過;反覆查原因,發覺我登記的是回鄉證,買機票用的是特區護照,兩者不脗合,所以通不過。海關在設計軟件時也考慮到香港人有不同證件,給予多個選項,這是香港人享受了自由可能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們要適應的要比內地人多一些,姑且叫它「新新常態」。
返回內地 要靠運氣
出關後送隔離酒店,隔離的各種做法,每個城市都不一樣,是另外一個大題目,暫且不說。這次放棄原來到香港的回程機票,額外買單程機票回國,就是因為看到香港回內地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從港珠澳大橋到珠海要買黃牛票,還不一定買得到;從深圳回去要靠搖號申領名額。回內地不是按政策而是靠運氣,這種新常態只能用額外的花費去避免。不過,通過朋友從深圳回內地的遭遇看,我花錢避開香港的決定還是對的,因為深圳為應付每天約3000 人過關的很多做法,還需要不斷改善。
如果只從數字來看問題,這個世界因為疫情是在大倒退,機票從幾千元漲到幾萬元,有多少錢是用在額外的防疫人員和各項要求上?過去來往深圳香港的旅客,高峰期一天可以處理10多萬人次,現在約3000人也要6、7個小時才能通關,完善新常態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走筆至此,剛接到通知,隔離酒店出現疫情,所有住客被轉移到集中隔離點。第一次隔離就可能要加碼,新常態需要靠運氣,我信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