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晚上,在圓方舉行的《歲月神偷》首映禮,5家戲院都是全院滿座。開映前出現撲飛潮,有家長買不到票,問我有什麼辦法。我說:「就算問導演羅啟銳,他也沒法找到戲飛,何況我們呢?」
滿座就是滿座,想看這套電影,要多等一天了。
歲月悠悠
那天晚上,可以到來的舊生、家長、老師、同學,都出現了。首映禮前的酒會/茶會,氣氛不錯。大家都忙着找導演羅啟銳、演員任達華、吳君如、李治廷、蔡穎恩、鍾紹圖一起拍照留念。
《歲月神偷》參加柏林影展,在「新生代」組別拿到「最佳影片水晶熊獎」。這個水晶熊來得及時,肯定了編導羅啟銳的才華。羅的最佳拍檔、張婉婷負責這部電影監製。
有「雌雄大導」之稱的羅啟銳、張婉婷,雙劍合璧,先後拍過《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我愛扭紋柴》、《玻璃之城》,每次都能為觀眾帶來驚喜。
《歲月神偷》主調溫馨,筆觸略帶傷感,卻很有節制。那天晚上,據說不少家長帶去的紙巾,不夠用呢。
上世紀60年代,永利街的居民,日子過得辛苦。那年代的街坊鄰居,皆做到貧亦樂。晚上大家一起開餐、吃飯了,場面可夠熱鬧,小孩子可以「東家不吃吃西家」,拿着碗筷,隨意過枱,吃個不亦樂乎。這樣的場面,出現在《歲月神偷》,來得自然。老一輩的街坊說:「電影,把當年的民生,如實反映出來而已。」
羅啟銳做足資料搜集。他的童年,也正是《歲月神偷》的年代,有說電影有着羅啟銳少年時代的影子。
2010年推出的《歲月神偷》,往後推算過去,半個世紀前,可是羅啟銳的童年好時光。
景.人
那一年,是2008年(還是2009年?),導演羅啟銳到來,說想借用校園,拍一套他構思已久的作品:「是要拍我們讀書的日子,年輕時的流金歲月,男主角曾在此唸書,他是我的『哥哥』。」
沒有問故事內容。羅啟銳身兼兩職,是導演,也是編導。他已分好場景,在校園會拍攝什麼,年輕的男主角(李治廷飾)該在哪個角落出現,他比誰都清楚。學校正門、行車道,50年不變。所以主角從校門走到草場,鏡頭拍近距離,我們是不會知道,這已經是隔了半個世紀的校園。
草場跑道已有所改變,但跑道前的石階看台,沒有翻新,舊得更有歷史感,同學站在那裏,為運動員吶喊助威,與當年的小夥子一個模樣。現今的演員,頭髮要留長一點(那年代,學生哥的頭髮與現今的有點不同),校服褲的Cutting也不一樣。
站在草地上,與運動員談話的「校長」,找來當年的校友、短跑好手William Hill(威廉·希路,他的短跑成績,百米跑10秒6,是當年的一項香港紀錄,讓他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奧運)來演這角色。當年的校長Mr. Lowcock是「半唐番」,威廉也是(威廉是當年Mr. Lowcock的愛將)。由他來扮演「校長」,合適不過了。可見羅啟銳對每一個細節,都下過一番考究工夫。
來到學校小教堂,裏面的木凳,也是數十年不變,仍然有着光彩。就是牧師不同了,不過,由來自蘇格蘭、在學校當宿舍校牧的標‧羅拔臣粉墨登場,充當50年前的英格蘭牧師,觀眾該沒法察覺的吧。
《1860》
羅啟銳一談起拍片大計,興致就來了。那是由他編劇、張婉婷導演的《三城記》快上映時,找到機會,與他來一次對話。
《歲月神偷》說的是1960至1970年的故事。《三城記》說的是1930年至1950年的故事。
拍《三城記》,編劇、導演野心太大,描述亂世男女情愛,有點吃力不討好。儘管男主角劉青雲、女主角湯唯,兩人對角色的詮釋十分到位,演技出色,卻擦不出「愛」的火花來。
「文字描述的是人與事件的外貌,鏡頭呈現出來的,是有時候千言萬語也說不出來的感覺,而這得靠我們的演員把那感覺細緻而又準確地呈現出來。」
不說《三城記》了。羅啟銳講及他的未來大計:「我打算拍第一代中國人到美國的血淚史。」羅說當年胡金銓想過拍中國人到美國建鐵路的故事。劇本都有了,就是找不到人投資。
羅說他有信心找到投資者:「我希望拍1860年,一位在美國的中國女子的遭遇。她是第一代(從香港過去)到美國生活的女子,唐人街的一名傳奇人物。」
羅做過資料搜集,認為這個故事,可以說得動聽、拍得動人的。至於誰負責編劇、導演,仍未有定案。不過,他該心中有數。
「胡金銓當年想拍,而沒有拍成。當年中國人在美國的辛酸史,我想把它拍出來。」
幾年前,一個秋夜,高球發燒友卓先生,邀請一眾球友到他家小聚。當天晚上,大家興致可好,演員任達華、導演羅啟銳都相繼出現,大家更高興了。
當時只顧談笑,遂忘記問羅導演:「你的《1860》,一切就緒?找到合適的演員了?什麼時候開拍呢?」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