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轉運站

《孩子轉運站》不是閉門造車之作,它的人文精神,不是虛假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可不是堆砌出來的。

是枝裕和導演《孩子轉運站》,說的是韓國販賣初生嬰兒的故事。不過,現實中的人口販子,哪會如此善待嬰兒,哪會那麼彼此包容,哪會容許嬰兒母親隨着Broker,一起去找個合適買家(出得起錢的不育父母),藉着轉賣嬰兒,分一杯羹。說這是套寫實電影,不如說導演有點一廂情願,尋覓收養嬰孩之人的一隊人,沒有一個是壞人(而壞人,像嬰兒的父親,一開始已經遭殺害了)。

生而為人緣何販嬰?

一切從嬰孩被母親素英(李知恩飾)棄置在Baby Box前的地上開始。好心的刑警秀珍(裴斗娜飾)把嬰孩放進Baby Box內,是不想嬰孩受寒受凍,然後嬰孩落到兩名Broker手裏,一個是尚賢(宋康昊飾),另一個是東洙(姜棟元飾)。兩人想找合適買家,隨後素英竟然參加了這個販賣嬰孩行動。刑警跟着他們,是等待時機(交易買賣嬰兒時),證據確鑿,把人販子繩之於法。

一個簡單不過的故事,接近白描的平鋪直敘,是枝裕和卻拍出人世間,尋常人,也會是有情有義的。

這「一家人」,有大有細,尚賢、東洙、素英,還有一名逃離孤兒院的小男孩,加上大家都疼愛的嬰孩,坐上破舊貨Van,展開尋覓買家之旅。

最後的幾場戲,其中一幕,一「家人」晚上共處一室,為對方祈禱:說一句感謝之言。這一場戲,真摯動人。幾名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那一刻,他們的言行舉止,比親人還要親呢。

來到這一幕,我們知道,嬰孩是賣不掉的了。而嬰孩的母親素英(是她殺了嬰孩的父親、那個黑幫分子)在坐牢時,負責把嬰孩帶大的,竟是刑警秀珍,嬰孩得到刑警照顧,最是安全的了。

一切從嬰孩被母親素英(李知恩飾)棄置在Baby Box前的地上開始。(《孩子轉運站》電影劇照)
一切從嬰孩被母親素英(李知恩飾)棄置在Baby Box前的地上開始。(《孩子轉運站》電影劇照)

不完美人生仍找到愛

導演是枝裕和有此能耐,總能在殘缺不堪的人生裏,找到希望。平凡不過的人,在某一刻所作所為,令人感到窩心。《孩子轉運站》的一「家人」,雖然不算是「壞人」,但也與「好人」標準相去甚遠。但看他們照顧嬰孩,流露出滿滿的愛來,那可不是裝作出來的,是真心真意的,遂能打動人。

是枝裕和另一部作品《小偷家族》,那一「家人」(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不是騙子,就是小偷,他/她們為了生存,想盡辦法,掙扎求存。他們的「壞」,是生活迫人而已。一家人雖是互相牽制,但彼此之間,仍是有愛(或是關心吧)可言的。

是枝裕和的《海街女孩日記》,說的可真的是一「家人」的故事了。導演把四姊妹一起,互相扶持的生活,拍得感人。年紀最小的妹妹(與3位姊姊,她是同父異母)在父親去世後,搬到鎌倉祖屋,與姊姊一起過活。這一「家人」,相親相愛,與一般家庭很不一樣。同一屋簷下,一「家人」四姊妹喝着自製的梅酒(小妺妹喝醉了)。一起到沙灘散步、嬉水。節日,穿上浴衣,放煙火。吃白飯魚刺身(她們想起辭世而去的父親,他最愛吃白飯魚)。

四姊妹,分別由綾瀨遙、長澤正美、夏帆、廣瀨鈴飾演。她們四人,擦出溫柔婉約的火花來。

《小偷家族》的演員,住在破舊不堪的屋子裏,也來一次演技大比拼,他/她們是:中川雅也、安藤櫻、樹木希林、松岡茉優、城檜吏、佐佐木美雪。怎樣看,他/她們都不像一「家人」。

3套電影,沒有一套講完美的人生。導演厲害之處,是他找到,也拍到,令人心動的場面來。

導演厲害之處,是他找到,也拍到,令人心動的場面來。(《小偷家族》電影劇照)
導演厲害之處,是他找到,也拍到,令人心動的場面來。(《小偷家族》電影劇照)

人文情懷非閉門造車

是枝裕和編導的《孩子轉運站》參加康城影展,為飾演一名生意欠佳洗衣店老闆尚賢的宋康昊帶來一個獎項: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則獲得「人道精神獎」,這個獎項是要遇上值得獲獎的影片,主辦單位才會頒發的。

是枝裕和開拍這部電影前,做足資料搜集工夫。在日本、韓國的棄嬰,多會由未婚女子放置在Baby Box(嬰兒艙),好讓慈善機構把棄嬰送到孤兒院,日後再安排合資格父母領養。

未婚媽媽素英(李知恩/IU飾)沒有把嬰孩放在Baby Box裏,而是放在地上。由好心的刑警隊長秀珍(裴斗娜飾)把嬰孩放到Baby Box裏,她這樣做,是想知道,孤兒院職員東洙(姜棟元飾)是否會與尚賢攜手合作,把嬰孩賣給想領養嬰孩的家庭。

故事由此展開,有批評者認為:轉賣嬰孩的兩名經紀,過於仁慈,人販子哪會這麼好人的?而未婚媽媽竟可以隨着人販子去找買家,更不可思議。兩名刑警,只想在買賣雙方真金白銀交易時捉人,想法亦屬一廂情願。

說電影反映現實(現實是有未婚父母,把棄嬰放到Baby Box,然後離開)。但劇情片不是紀錄片,它呈現出來的,是經過藝術處理的影像。演員詮釋的角色,與真實人生不會是一樣。

就像《小偷家族》這樣的「家庭」、《海街日記》的姊妺情誼,在現實世界可不好找。《孩子轉運站》不是閉門造車之作,它的人文精神,不是虛假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可不是堆砌出來的。

「戲假情真」,是枝裕和向我們展示的情懷,真擎動人,演員的身體語言,不曾說謊。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題為編輯擬。

張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