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次暴跌,境外媒體怎麼看?

中國經濟高速增張保持了近30年,「狼來了」也跟着喊了近30年。這一次,「狼」真的來了嗎?

(1)A股跌破3000點

 
在經歷了「黑色星期一」之後,A股翌日未能挽救跌勢,滬指跌幅逼近8%,盤中一舉跌破3000點,重回2000點時代,亦猛烈擊穿了7月9日建立的3373點救市底線。亞太股市全線暴跌,日本東證指數一度跌逾5%,新加坡股市也跌至三年低點。而在歐洲,德國股市開盤也出師不利,達克斯指數跌破1萬點的「魔力界限」,跌幅逾3%。全球股災一片狼藉。
 
因此,8月26日海內外媒體的議論焦點,是對中國股市和經濟的分析評論:
 

英媒:中國經濟感冒了,世界經濟有藥嗎?

 
BBC 中文網以《中國經濟感冒了,世界經濟有藥嗎?》為題,綜述了英國各大媒體對中國股災的分析。其中提到:分析者有一點共識:中國股市動蕩的背後,反映中國經濟的健康狀況。BBC 經濟事務主編佩斯頓在分析文章中是這樣開篇的:「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故事——持續30年,年均10%的國民收入增長⋯⋯從不名一文,躍升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增長幅度,相當於全球GDP的15%,亦等同全球GDP增長的25%。中國的經濟故事,主線是經濟增長速度。兩位數的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初出現時,世界經濟學家都說「不可持續」。中國經濟高速增張保持了近30年,「狼來了」也跟着喊了近30年。這一次,「狼」真的來了嗎?
 
BBC 電視二台《新聞之夜》經濟事務記者威爾登則在博客中撰文,指中國股市下跌之於其經濟的重要性不應誇大。他認為:中國金融市場仍然相對封閉,這限制了跨境的衝擊擴散。然而,股市垮塌背後,揭示經濟正嚴重放緩,而這對海外的衝擊要嚴重得多。儘管如此,市場一直都在防着「下一個2008」,因此值得指出,這次並非就是那個「2008」。另外,推動新興經濟體增長的大型結構性因素似乎開始放慢,甚至倒退。經濟增長——還有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回報——似乎在未來幾年都要走軟。而由於許多大型西方企業,都依靠發展中國家的銷售擴充,帶動企業盈利增長,這樣的放緩將衝擊他們的盈利,繼而衝擊西方股市。不過,即時的經濟影響還比較可控,資產價格走低(讓企業更難集資)與出口增長下跌才會拖慢西方經濟增長。
 

港媒:以「維穩」心態救市,只會愈搞愈亂

 
股市大跌,市場和股民都在期待「國家隊」出手救市,但這次「國家隊」遲遲不出手,只得央行於25日降準降息。對此,香港《明報》26日的社論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利用利率和貨幣工具,應對經濟以至提振股市,是正常招數,走對了路。社論還說:7月的內地股災,中證監等機構每日晚上,都公布翌日實施一些新招數,以穩定持續下跌的股市,招數可謂千奇百怪,包括不準沽空、對付融資融券、動員券商在一定資金數額和明言維持上證指數在某個水平的情況下托市、規定公司大股東回購股份等。這些行政措施與股市規律有根本杆格,遂出現救市使人愈救愈驚的效果,製造了人為恐慌,終而向世人展示一齣自編自導自演的救市鬧劇。事實證明,以「維穩」心態處理股市,長官意志壓倒一切,只會愈搞愈亂,因為股市不吃這一套,暴力推行只會自暴其短,並要付出巨大代價。
 
對此,香港《南華早報》以《股災未影響中國領導人掌控大局能力》為題刊發評論,認為不應誇大股災對中國的影響。評論說:中國在氣急敗壞的情況之下推出了十分嚴苛的措施,但中國政府面對的市場尚未成熟,股民不多,持股量僅佔家庭財富約9%。有人警告,股災可能削弱經濟基礎。然而,9千多萬中國投資者當中,蒙受虧損者甚少,因此對消費的影響微不足道。領導層近月一直淡化市場前景,而最近動用大量現金儲備遏制跌市的措施也已經見效,成功消除部份泡沫。隨着市場恢復流動性、投資者信心減少,股市無疑將繼續下跌,但跌勢將受到控制,可避免引發恐慌。
 

美媒:中國經濟還沒到「硬着陸」那一步

 
DWNEWS 的判斷與《南華早報》一致,認為中國股市暴跌並不能反映真實的中國經濟狀況。評論說:首先,中國經濟首兩個季度 GDP 增速達到預期目標,增長速度均為7%,經濟符合預期的增長速度表明中國達致充分就業,經濟結構調整步入正常軌道,其次,現階段經濟發展後勁充足。如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潛力遠遠沒有釋放完畢,還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間;勞動力人口充足,據資料顯示,中國目前有13.6億人口,勞動年齡人口達到9.2億,雖然面臨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現狀,但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數量和質量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並且,中國正在醞釀全面放開二胎的舉措,這將為經濟發展再次注入新血液。再者,中國總儲蓄率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資本支撐。數據顯示,1982年以來,中國國總儲蓄率平均為36.3%,新世紀以來更是穩步上升,近年來一直保持50%以上。
 
如果說此次全球性的股災,是由於對中國經濟近來表現出來的增長乏力,令市場感到恐慌而引起的連鎖反應的話,那麼這僅僅是預期,並不構成實際性的威脅,金融專家格羅瑟認為,中國經濟還沒有真正走到將要「硬着陸」的那一步,也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目前局勢似乎還在政府的掌控之中。
 

(2)閱兵式誰來誰不來

 
25日,外交部公布了出席9月3日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的外國領導人名單。那些國家元首或領導將出席終於一錘定音,同樣也引起了海外媒體的熱議。
 
新加坡《聯合早報》採訪了國內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分析,中國舉行閱兵式,對內是要提醒國民不要忘記歷史,同時鼓舞國內士氣,堅定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另一方面,中國讓軍隊展示力量,則是要向納稅人交待,讓社會看到軍隊改革和裝備現代化的成果。金燦榮也指出,對外而言,閱兵式確實就是要「秀肌肉」,宣示中國有維護核心利益的力量,同時也是檢視「朋友圈」的情況。中國官方宣布了將出席閱兵式的外國領導人、參加閱兵的外國軍隊,「中國以後基本的「朋友圈」在哪裡就清楚了」。
 
此外,鑒於朝韓兩國和中國的特殊關係,以及最近朝韓的緊張局勢,兩國領導人是否會出席閱兵式也是最近媒體猜測的焦點。最終,朝鮮派出了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黨中央書記崔龍海,而韓國則派出了總統朴槿惠。對此,《聯合早報》的評論《中國大閱兵已無懸念》說,這次中國邀請金正恩來北京觀看閱兵,主要是參加集體活動,並沒有凸顯中朝的「特殊友誼」,這可能是金正恩不願站台的原因之一。整體上看,金正恩缺席閱兵式雖然印證了中朝關係今非昔比,但無損中國的國際形象。而朴槿惠和韓國軍事觀摩團出席紀念,則是中國這次「閱兵外交」的一個勝利。
 
封面圖片:設計圖片
 
原刊於錦麟觀察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楊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