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電刺激結合外骨骼機器人 下肢癱瘓病友站起來學步走了

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並讓身體重新感受正確的步伐及正常的行走速度。

小游是一位年僅24歲的脊髓損傷病友,在兩年前因為被黃線違規迴轉的車輛直接撞擊,導致他的頸椎、胸椎受創,幸運的是頸椎做完融合手術就獲得改善,但他的胸椎神經因傷得非常嚴重,喪失了下半身知覺及行動能力。

意外發現  刺激療法

受傷以來,他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幫他變好的機會,他的父親更是積極,在台灣各地四處打探可能的醫療與方法,然後帶着他四處去嘗試。一年多以前,他的父親看到福寶科技發表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經試用時發現對他有助益,就買了一組在家練習走路。

也因為這樣的因緣,小游父子兩人經由福寶科技介紹,知道花蓮慈濟醫院在二年前引進了脊髓電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幫助脊髓損傷病友改善症狀,並且結合外骨骼機器人幫住下肢癱瘓的病友制訂系列的復健課程,於是決定從台灣西部到花蓮試一試,並且在今年7月完成脊髓電刺激器植入手術。

脊髓電刺激療法就是在病人的胸椎第11節到腰椎第1節的位置植入神經刺激器,神經刺激器會透過電極發送微量電流到神經節控制的相關肌肉群。因此手術後,小游隨即展開中西醫復健合療。

花蓮慈院引進的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
花蓮慈院引進的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

喚醒肌肉  重塑神經

在接受脊髓電刺激療法之前,受傷後的小游雖然非常努力復健,但是他的雙腿除了偶而會有極微小的麻感之外,其他感覺幾乎全無,例如在到花蓮治療之前,他曾經在一次利用雙手的力氣以Wall Bars練習站立的過程,腳踝外翻而不自覺,導致受傷腫大。

經由復健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幫助小游規劃的系列練習、鍛鍊課程,在初期,即可明顯看到,經由開電、通電去刺激、誘發他受傷害殘餘的神經或周邊神經傳導,找到正確的路,進而喚醒肌肉,有了感覺的回饋,之後再依照物理治療師的引導,試着他去控制抬腿、收腿放下等動作;只要電一停,動作也就跟着停止,這過程讓他和醫療團隊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一次又一次的抬腿、放下的動作練習,也幫小游訓練了腿部肌肉的力量。小游的感覺的回饋還包括觸覺、痛覺,在一連串的課程練習下,小游漸漸知道怎麼去操縱他的腳。於是,醫療團隊搭配脊髓電刺激與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再為小游進階規劃系列站起來、走路等相關訓練課程。

撐起軀幹  重拾平衡

這款外骨骼機器人可協助脊髓損傷病人進行大量重覆、高強度的站立和行走等日常性活動,有助於神經重塑,加速功能復原,並讓身體重新感受正確的步伐及正常的行走速度。

小游的進步是看得見的。因為在做脊隨電刺激治療之前,小游在家裏的練站與行走,必須先穿上近20公斤重交替式步行支架並固定他的胸部,透過助行器撐起身體站起來,再用全身的力量甩動前進,而且還需要家人在他身旁協助才能達成。即使他後來接觸外骨骼機器人在家做行走訓練,但因軀幹控制的穩定性不足,容易造成他的上半身總是向前彎而無法抬頭挺胸行走。

所幸這問題,結合脊髓電刺激和外骨骼機器人,經過幾次課程的訓練,小游的軀幹控制、協調和平衡感愈來愈好,不僅可以撐起上半身練走,原本因肌肉無力駝着的背可以稍稍挺直,頭也可以抬起來看着前方。最大的進步是,他在出院前已可以短暫的靠着助步器站起來、向前走。

經由脊髓電刺激療法及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小游已嘗試利用助行器站起來,並挪動步伐。
經由脊髓電刺激療法及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小游已嘗試利用助行器站起來,並挪動步伐。

善用程式  即時監察

小游在上個月底出院了。醫療團隊為他準備了一系列的在家復健課程,也就是搭配脊隨電刺激療法的各種模式做復健練習。雖然遠在西部的家中,和花蓮慈院隔着中央山脈,但只要遇到問題,即可透過資通訊APP聯繫個案管理師,向醫療團隊諮詢,完全沒有「病人在山西、醫療團隊在山東」的距離。

在醫療團隊的眼中,小游是一個正向認真的脊髓損傷病友,他努力每個復健的當下,只要有稍微的進步,可以少依靠別人一點,他就覺得是往好的地方發展。我們希望他在明年2月底回診時,可以針對他的進步再增加新的訓練計劃。

蔡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