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這裏不是談政治,這些日子,在香港,政治已經談得太多了。但在觀察大家談政治的時候,我發現,香港距離民主真的太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的對談,都完全不懂什麼是民主,沒有民主的行為。
如何詮釋「民主」二字
什麼是民主?對我來說,不是一言堂;不是你對我錯,我對你錯, 非友則敵,敵我矛盾的二元對立;或者是三元,四元對立,最後只有一方勝出。
民主也不單純是少數服從多數,因為那多數並不一定想得最好,最長遠,最通透。而少數的人意見沒有被聆聽,被考慮,心裏也不一定會服氣,對最後通過的方案也不會很接受,也會有抗拒的心態。
民主也肯定不是說誰最大聲,誰說得最多,誰說得最漂亮,最流暢,就該聽他的,要盡量的取得沉默的大多數的看法,了解他們的感受。
對我來說,民主的最高境界,是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得到聆聽,得到尊重、接受,和而不同。而最後的決策,是透過大家的努力,共同創造一個大家都可以接納的方案。不一定皆大歡喜,但可以接受。
真正的民主 要透過對話來實踐
在學習引導的過程中,我有幸參與過一些有素質的對話,看到怎樣用真正民主的方法來討論事情。對我來說,民主的最高的境界,是對話(dialogue)。 現在大家都說「對話」,政府會與民間「對話」,國與國之間會「對話」,但怎樣才是真正的對話?對話跟其他談話的方法有什麼不同?採取對話有什麼優點?讓我根據我學到的、看到的,與大家分享 。
在這裏首先要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就是在民主發達的國家也只有一部分的政府政策,是真正透過對話來達成的。這些國家,在跟其他國家互動時,也絕少真的做到對話的真諦。絕大部分情況,還是誰最有權,誰最有錢,誰擁有最多資源——包括軍力、能源等等。誰手上有最多籌碼,誰最有影響力,誰就有話語權,誰決定最後結果。在形勢佔優的時候,很少有人,有國家,願意考慮——不要說接受,其他人的看法與感受,只有在需要對方配合甚或支持才可以達到他的目的與效果時,他才會願意聆聽,考慮與兼顧他人的感受。
這是政治。但在企業裏,無論是部門主管,或是 CEO,在推行他的方向、策略與計劃的時候,肯定需要員工的配合與支持。他一個人做不了。他希望大家真的配合,而不是陽奉陰違,反其道而行,或者是心裏抗拒,表面不說,但拖慢來做,甚至不做。
而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更需要對話。因為大家都「咁高咁大」 我為什麼要聽你的?做了對你部門好,達到你的 KPI,對我有什麼好處?有時候甚至對我有負面影響,我為什麼要配合你?接受你的提議?就是對我本身沒有什麼直接影響,但我不同意這個做法,認為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方案⋯⋯這種種原因,都會讓企業討論多時,做不出決定,產生很多內耗,解決不了問題,錯失時機,讓業務無法開展。
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話。
對話的四大階段
第一階段:表現客氣 保持和諧
但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現在很多企業都搞跨部門會議,想想你最近參與過的跨部門工作會議,在開始時,通常大家都很客氣, 有人會提出一些建議,而其他人都不會說什麼,就是心裏不同意,感覺有問題,也不會站出來。為什麼?為的是保持表面上的「和諧」——我們是「一起」的。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自說自話 堅持己見
但這第一階段不會很久,因為很少建議是所有人都可以完全接納的,因為大家立場不同,看重的東西也不一樣,你的 KPI 是營業額,這個項目可以提升營業額,但會減低我們的毛利,而毛利率可是我的 KPI 呢!我肯定不會接受。於是我開始打擊這個建議有什麼不好,同時建議一個新的方案,提高我們的毛利率。 當然,首先提出建議的那一個部門肯定不接受,提高毛利率,肯定會減低銷量,影響營業額。大家都各顧各的,開會變成一個辯論會,各有自己的立場,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相方爭持不下,沒能說服對方,決策未能出台。 大家就說,下一個禮拜再討論吧。 但下一個禮拜,大家都還是各說各的,努力說服對方。事情沒有什麼進展,很多企業就把時間與精力浪費在這些會議中,耽誤了時機,有時會讓員工無所適從。這就是第二階段——大家單獨,各顧各,不是你贏我輸,就是我贏你輸。
第一跟第二階段,大家都欠反思,只是想着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但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很多時,要升級到找各自的上司來解決。但如果跨部門決定經常都是這樣,那老闆會很不耐煩,都希望你們好好合作,自己搞定吧。
第三階段:放下分歧 聆聽對方想法
如果大家開始嘗試放下自己的立場,嘗試站在對方的立場看看,仔細聆聽對方,為什麼他這麼說呢?他需要的是什麼,他擔心的是什麼? 他為什麼感覺他的提議對公司有利? 同時透過提問把這些看法與感受挖掘出來。那可能會容易明白,容易接受對方的建議與看法,從而修正自己的看法與提議。通常一方開始這樣做的話,慢慢的對方會感受到你的誠意,也會開始採取同樣的態度。那樣氣氛會變得融和,大家開始放下歧見,不再敵我分明,不再有你贏啦我就輸啦的想法, 這就是第三階段。要做到第三階段,大家需要反思,能夠站在對方立場去聆聽。
第四階段:找出共識 合力規劃方案
如果大家做到第三階段,嘗試從對方的提議中找出一些可以接受之處,在這基礎上增添一些自己的想法,透過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建立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達到共贏。這就是完美的第四階段。你需要的是營業額,這個對公司有什麼好處。我需要的是毛利率,為什麼毛利率對我們這麼重要?我們怎樣做,可以兩個都達到呢?那我們跟供應商談談,如果我們多賣,對他們也有好處,要求他們減價,保持我們的毛利率。如果不夠,我們來搞一些促銷活動,做一個大抽獎,獎品都是供應商提供的,或者用比市場價格低很多買來的,甚至是不付錢,用交換(barter)的方法取得的,那就不影響我們的毛利,同時可以提高營業額,那大家都高興啦!要做到第四階段,需要的是開放的,共同創造的心態。
如果做到第四階段,肯定執行的進度會很快,有問題產生大家都會願意出力解決,因為這是他們自己修訂出來的方案,是他接受的,因為是他的孩子。
你參與的會議,停留在第一跟第二階段的佔多少?
你有嘗試從對方立場去看事情,嘗試理解對方的提案與看法嗎?還是凡是他說的我必反對,認定對方居心不良?而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不用談,我也不會改變?
你有仔細聆聽對方的需要,對方的感覺,對方沒有明說的東西嗎?你知道對方的底線嗎?你知道什麼對他是重要的?是一定不會放棄的嗎?
你願意修改自己的方案,融入對方的需要,讓雙方都可以接納,讓事情得以推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