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特首梁振英曾建議增設文化局,筆者深有同感。
不少人談到文化局,就會從文化產業這個方向去想,而事實上文化產業在今天的香港亦確是挺重要的。文化產業在香港的潛力當然不容低估。但本文所探討的,卻是「你、我、他」的涉及價值觀、處世態度、生活方式等的香港人的文化。
愈來愈自我中心的香港人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城市。我們的城市向來遠離戰爭政治爭拗和宗教衝突,卻又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城市。我們在紛亂的世界中享有高度的自由、訊息流通、多族共融,鮮有衝突。只要我們願意獨立思考,客觀分析,香港人對世情、對人生、對國家,都可以得到更透徹更深刻的認識。
然而回歸以來,不少香港人逐步變得愈來愈自我中心。避鄰(NIMBY,not in my backyard)文化盛行。1995年,政府提出麗晶花園附近興建九龍灣健康中心,提供醫療和學生保健服務及愛滋病治療服務,就引起居民不滿。2009年有建議把為吸毒青少年提供教育及戒毒輔導的基督教正生書院搬至梅窩的空置校舍,同樣遇到附近居民反對。2019年在啟德住宅地毗鄰興建社福設施的提議遭居民反對,指增建的社福設施會帶來為數不少的使用者將加重區內交通負荷。結果城規會收到的14份意見書,全都反對有關申請。
本來今天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標準的固體廢物處理方法是使用技術已非常成熟的高效焚化爐。在新加坡現已有四個在運作中,焚化後的灰燼才送去堆填,體積大幅減少可省下不少空間,香港目下卻仍主要靠堆填。唯一的石鼓洲綜合廢物焚化設施要待2025年才能啟用。
為官卻不做實事的官場文化
一個令教育界神傷的趨勢是,港人中獨立思考好像愈來愈罕見,反而跟風和自以為是的風氣愈來愈普遍。通識教育科自2009年起成為新高中課程中四大必修科目之一,原意是培養獨立思考和願意肩負責任的,漸趨完滿的人格。六個單元中第一個就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但在過去幾年的社會事件看,謙虛求真的精神和誠心誠意與人交流的胸襟好像消失了。面對不同意見,人人都本能地捍衛自己的信念,自覺崇高,貶低別人,給別人扣帽子,甚至大打出手。表面上崇尚自由平等、支持言論自由的人在言行上出賣了自己自私自大的本性。
其實,文化決定了生活。倘若我們樂於易地而處,根本就不會出現「佔中」事件。倘若我們樂於顧及別人的感受,更不會出現打人和校園欺凌。我們關心未能安居不能安老沒錢治病的人,就必然會督促政府好好處理危宅問題、安老和照顧好傷殘人士的問題。日前有電視台報道了有私宅業主飽受樓上滲水問題困擾,原來樓上劏房建築不合規。政府部門卻一於「好少理」,為官卻不做實事又是另一種要不得的官場文化。
原刊於《港人講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