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壇新近最受注目的新聞,是2015年7月20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10月在北京召開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主要議程是研究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簡稱「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十三五」是習近平時代第一個完整開局的五年規劃。
與以往不同,「十三五」是基於經濟新常態的大邏輯,着眼於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頂層設計下,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戰略安排,且將貫徹習近平治國理政一系列思想方略,包括習近平7月16至18日考察吉林長春時發表的發展經濟新思想,以擺脫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北京經濟界人士研判指出,由於經濟發展的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近幾年來,中國經濟風雲變幻:GDP 增速總體持續回落,部分區域出現塌方式的下滑;總需求呈現加速回落態勢,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日益突顯;宏觀經濟整體通縮壓力上揚,工業領域的通縮問題向深層次邁進;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增速趨緩,金融內生性收縮現象明顯。這四大變化預示經濟步入艱難調整期。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七二〇」政治局會議作出的經濟發展新決策,顯然是希望中國經濟能夠渡過艱難的調整期,釋放轉型曙光。
高層會議 定調五中
政治局會議認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來制訂。會議也對「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進行全面分析,為「十三五」規劃定下基調,用六個「必須」概括「十三五」的工作框架。這六個「必須」:一是必須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二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三是必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四是必須完善市場經濟法治體系;五是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六是必須全面從嚴治黨。
而把「必須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列在六個「必須」的首位,顯示把改善民生、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再次宣示執政黨為民執政的本質。
北京經濟界人士指出,關於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這次政治局會議有進一步發揮。他以大篇幅闡述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並強調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的就要兌現。可以預料,「十三五」規劃在促進和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方面,將着墨更多。
把脈經濟 釋出新政
為使「七二〇」政治局會議對於扭轉經濟增速下滑局面能有新的部署,習近平、李克強先後於7月上、中旬通過密集的調研考察、座談會等活動,透露出不少具有共性的政策訊號:一是把脈當前經濟形勢,既看到如習近平考察吉林指出的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提振信心;又正視問題,保持戰略定力。二是對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作出新謀劃,即推動如習近平考察長春強調的鼓勵創新創業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使之成為繼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之後,又一納入高層謀篇布局的視野之中。三是突出強調做大做強製造業重要性。習近平考察長春時要求把裝備製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佔世界制高點,掌握技術話語權,使中國成為現代裝備製造大國和強國。李克強也多次強調實施「中國製造2025」行動,他還不斷向國際推銷高鐵等先進裝備。
北京經濟界人士指出,習李同時為製造業「站台」,突顯了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中國製造2025」不僅有助於完成當前調結構、穩增長任務,更是為了長遠讓中國經濟挺直新脊樑。
創新發展 必由之路
格外引人注視的是,為推動中國發展,中共新高層一再強調要「創新」,明示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推動力」。國務院2015年以來召開的十六次常務會議中十四次提及創新。習近平7月17日考察吉林時以大篇幅強調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今次政治局會議也強調「十三五」時期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這些頻密的「創新」說話中,不難看出創新在中國未來發展整體棋局中的份量。這種創新是全方位的,經濟發展、政府管理、企業發展等等領域都須要創新。
北京經濟界人士指出,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制約中國競爭力的一大瓶頸就是創新不足,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產品處於國際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比如芯片80%靠進口,2013年僅此一項用滙就達2,232億美元,超過石油進口量,成為第一外滙消耗大戶。當前,即使西方發達國家仍把創新作為發展的核心,中國「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習近平語)。只有加強創新,中國才能提升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中國製造」必須走向「中國智造」,構建關鍵技術產學研體系,是必由之路,儘管這是艱難之路。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