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向好」靠什麼

應當承認,在前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經濟改革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縱然這屬於情非得已,卻顯然不應是新常態的內涵。舊有的穩增長方式固然能換來短暫企穩,但成本會愈來愈高,企穩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改革的成效永遠與改革的深廣度成正比。堅定推進全方位改革,不僅能確保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它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中央和地方前期出台的穩增長政策正在逐步顯效。從官方數據看,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幅連續兩個季度穩定在7%,特別是6月當月,主要經濟指標全面回暖,顯示經濟有企穩勢頭。下半年的經濟增長好於上半年,被不少財經官員看作 「大概率事件」。但是,若干微觀、中觀數據顯示,企穩基礎並不牢固,如何穩增長仍是當前需要面對的緊要問題。
 
關於中國經濟如何在增速轉換期實現穩增長,經過多輪討論現已經形成共識:從短期看,要充分發揮投資的作用,減緩下滑速度;從中長期看,要靠創新實現轉型升級,確保長期平穩發展。然而,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各級政府往往更看重見效快的短期對策,而對於影響更深遠但也需要花更大氣力、克服更大阻力的中長期對策,則有意無意地後置。其必然結果是疲於應對不斷暴露的風險。
 
當前的企穩亦是如此。今年以來,各項經濟指標呈逐月下滑的態勢,6月的回升除了前期資本市場牛市的影響,主要依靠的是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銷售的回暖。更能反映經濟內生動力的製造業投資增速逐月放緩,產能過剩、需求疲弱的狀況並未根本改觀。前期持續高於投資總體增速的民間投資,上半年累計增速與總體增速持平。
 
基礎設施投資加速,是政府穩增長意願的首要體現,主要源自國家預算內資金的增長。6月預算內資金到位量出現井噴,累計增速提高了8.3個百分點,這與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快速推進、城投債發行條件放鬆等效應疊加,使得基礎設施投資增速穩定在20%左右的高位。房地產銷售回暖也是政策放鬆的結果。形成對照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在放緩。
 

市場鬆綁可釋放更大潛力

 
這樣的企穩很難持久。儘管6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在前期基礎上,又新推出四大類新工程包,然而,在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融資渠道受到限制的大背景下,地方籌集配套資金捉襟見肘。即使資金問題能得到解決,基礎設施投資也只能維持在現有20%左右的水平上,斷難大幅提高,對整個投資只能起「壓艙石」作用,而非繼續拉升。
 
中國經濟要長期企穩,需要新興行業的上升動力超過傳統行業的下行壓力。目前來看,新的增長點已陸續出現,但還不足以抵消下行壓力的衝擊。中國亟須做好「加減法」:既需要產能過剩行業的出清,更需要培養新的增長動力。
 
今年以來,中國地區間發展分化日益明顯。東三省、山西等省份,受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影響,不僅增長放緩,而且企業盈利、財政收入都大幅下降。而前幾年曾遭遇轉型挑戰、率先調整結構的廣東、浙江,已經逐漸走出困境,獲得新的增長動力。
 
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說明,無論穩增長、調結構,還是培育新的增長點,歸根到底要靠改革,關鍵是讓市場真正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從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看,深化改革重點是放鬆管制。
 

放管結合、轉變職能

 
首先,要放開價格。讓市場發現價格、形成價格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識,也是引領過剩行業產能出清、產業發展升級的基本要求。目前,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40個月下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穩定在低位,正是深化價格改革的有利時間窗口。要進一步縮減政府定價種類和項目,完善資源性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節能環保價格形成機制。
 
其次,要放手資源配置。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成效初顯;但是,大量審批事項下放到地方,對其承接能力是巨大的考驗,很容易發生「栓塞」。此外,相比於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在投資、准入等方面的審批事項仍然較多、時限較長,這不僅影響了穩增長的效果,也扭曲了結構,降低了效率。要做好「放管結合」,更要轉變政府職能,這才是簡政放權要啃的「硬骨頭」。
 
第三,要放鬆科技管理。對中國來講,新的增長動力不會是房地產、鋼鐵、煤炭這種曾經帶動整個行業高速增長的支柱產業,而是要靠「互聯網+」、綠色發展、機器替代人工等新技術、新發展模式、新機制,要靠創新驅動。對中小企業來講,科技創新的資金、人員匱乏,亟須政府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但是,現存以權力配置科技資源的體制是嚴重阻礙創新的。
 
下一步要進一步放鬆科技管理,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以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資源,推動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推動形成「萬眾創新」新形態。同時,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技術路徑、 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應當承認,在前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經濟改革出現一定程度的放緩,縱然這屬於情非得已,卻顯然不應是新常態的內涵。舊有的穩增長方式固然能換來短暫企穩,但成本會愈來愈高,企穩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改革的成效永遠與改革的深廣度成正比。堅定推進全方位改革,不僅能確保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它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原文為2015年7月27日出版的《財新週刊》第29期社評,本社獲授權刊登。

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