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學看處理鉛禍的所謂「專家」

批評抽「死水」化驗是不正確的專家肯定是「無腦專家」,主要是食水本應不會含有鉛這種重金屬,假如出現這類問題便是與供水過程或環境污染有關,所以不抽「死水」,難以確保政府抽水的結果正確無誤。
食水含鉛事件被揭發後,幾個政策局忙於救火。無奈,政府在發放資訊表現欠佳,加上各政黨為了今年底的區選,努力在香港各區的私人或公共屋邨做水質測試以爭取曝光率,最終令全城關注食水含鉛事件。究竟這個鉛禍怎樣收科,現時尚要等待有更多驗血結果才能定斷。但過去兩周的事情發展突顯政府高層在危機處理方面差強人意。另外,公共衞生監察制度也明顯有漏洞,因為負責食水安全部門沒有檢驗水質含鉛的問題,否則,食水含鉛量超標也不會出現。
 
民主黨黃碧雲於本月5日公布啟晴邨康晴樓、賞晴樓及樂晴樓的食水樣本含鉛量超標。翌日,房屋署兩度發聲明指水質合格。但兩日後,房屋署卻出現「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發聲明指出在啟晴邨的單位的確找到食水含鉛。這種前後不一的聲明反映今次決策局做的決定太過草率,沒有深思熟慮。尤其是涉及公共衞生問題,在未找出真相前已急急作出公布,不但令處理事件的官員處於尷尬局面,而且更損害政府公信力,看來今次高官真是上了寶貴的一課。
 

政府驗水犯統計學大忌

 
筆者不是水質專家,但當聽到政府官員解釋抽取水樣本的程序時,不禁講句:「又闖禍了!」根據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陳健民在電台節目指出,在抽取水樣本前,會先開喉五分鐘,放走「死水」才收集樣本。但這收集樣本方法明顯不合乎大部分市民的用水行為。因此,未能正確反映食水含鉛的嚴重性。
 
再者,政府抽取水樣本的方法已犯上統計學上的「寧縱無枉」大忌。所謂「寧縱無枉」是指寧願放走有罪的人也不希望冤枉無辜的人。將這情況套用於抽取水樣本時,先放水五分鐘已容許用強大水壓和水量沖走含鉛水,即使食水仍然含鉛,其份量已人為地壓低。現在可能變成原本食水含鉛成份遠高於標準,但在放水後含鉛量變為低於標準,這是否代表食水已是安全?答案是否定。只是政府用一個較「特別」的方法去測試供水水質,才有這樣的結論,這亦是藥劑師學會質疑水務署抽水化驗或呈「假陰性」(false negative)的情況了。
 

食水含鉛超標不應出現在香港

 
至於批評抽「死水」化驗是不正確的專家肯定是「無腦專家」,主要是食水本應不會含有鉛這種重金屬,假如出現這類問題便是與供水過程或環境污染有關,所以不抽「死水」,難以確保政府抽水的結果正確無誤。
 
筆者是研究統計出身,對抽取水樣本的過程和背後意義也有相當理解,所以很容易發覺政府抽取水樣本的基本問題──既不針對性而且犯上「寧縱無枉」的統計學問題。筆者認為,兩種水樣本都應抽取,以確認食水含鉛的程度和引起問題的真正原因。
 
最後,食水含鉛超標根本不應該出現於香港,原因是政府已訂下嚴格標準,不容許承建商在供水系統採用任何含有鉛的材料。但在這世界上,「道德風險」是永遠存在的,一旦承建商不遵守規則,政府便要守尾門,作出適當的驗水步驟。經濟學告訴我們,良好的監察制度是可以將「道德風險」降低,筆者希望政府能夠吸收這次痛苦經驗,盡快改良監察水質制度,以避免類似危機再發生。
 
原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