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中秋強颱辛樂克(Sinlaku)在台灣肆虐,而無獨有偶的,颶風艾克(Ike)也橫掃美國德州,兩地都烏雲密布,烏天暗地,豪雨成災。或許有人會問,颱風、颶風有甚麼不同?
颱風(typhoon),我們又叫風颱,是發生在亞太平洋赤道以北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也就是熱帶海洋面上的風暴,在西太平洋地區稱為颱風,通常好發在5月至7月之間。如果每秒風速在32.6公尺以下者屬輕度颱風,32.7至50.9公尺者,為中度颱風,51公尺及以上者為強烈颱風。由於經緯度、氣候及氣溫、氣壓影響,台灣地區颱風,以7、8、9月最多,故此三個月稱為颱風季節;但偶然也有例外,颱風發生在年底者,並非罕見。
所以,簡單的說,颱風成因,是那股來自於被稱為熱帶氣旋的熱帶海洋低氣壓(low depression)。熱帶氣旋在亞太平洋形成後,經常會向西移動,再轉向進入中緯度西風帶,之後,再轉回東向移動;因此,除少數熱帶氣旋會在熱帶大洋上消失的,大多數熱帶氣旋,要待進入熱帶大陸後,方才減弱消失。
接其強烈程度,亦可分為三級──每秒風速為17公尺者,為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18~32公尺者,為熱帶風暴(tropical depression);而若風速高達33公尺以上者,則是颱風了。
颱風發生於熱帶海洋加勒比海者,稱為颶風(hurricane)。其實我們也一度稱為颶風的。例如,《太平御覽.天部.風》引《南越志》說:「熙安間多颶風。颶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颶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農曆),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古人甚至把夏秋之際,天空所出現如虹般之暈(水氣),認為是颶風來臨先兆,因而稱之為「颶母」。
在菲律賓,颱風稱為 baguis,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域稱為〝cyclone〞,在澳洲則稱為〝willy–willy〞。颱風眼──颱風的低氣壓中心,真的就叫〝typhoon eye〞(eye of typhoon)。
大家可能知道家庭用品大賣場,有一家著名的「宜家」,英文就是〝Ikea〞;大家可能不太記得起第34、35任美國總統艾森豪(D.D.Eisenhower,1890-1969)的口頭禪,也是〝Ike, Ike…。所以,他就有了「艾克」的暱稱。
另外,值得順帶一提的是焚風(foehn/chinook),那是指低氣壓通過時,海洋性暖濕空氣,因越過山脈,而在下風側形成了乾燥的高溫。辛樂克襲台,其所帶來的焚風,對農物的傷害,有目共睹。而說颱風「走得慢」,從前講「牛步」,現在說「龜速」,隨便啦,兩詞俱通,也甚為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