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政策的官倒版

今天,教育局竟然公開聲稱,為減少語文教育波動,因而宣布所有英中,包括30多所不達標的英中,可以免去落車之苦,這是甚麼的道理?怎樣的專業決定?
香港社會近日兩派的撕裂,確實存在,由意識形態之意氣不順,到糾集自己的一幫,捲起長袖,設法站台,誓要罵倒對方;再來是近身肉搏,也所在不惜。如此境況,究竟是誰出錯?誰之過?政治場域裏,讓人憂心、痛心,香港未來怎樣發展;散沙一盤,如何建設。
 
返回教育現場,情況也好不了哪裏去。教育局於六年前設下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當時的標準是,凡中學在過去三年內,收生平均數有85%列入全港 Band 1 前列的40%以內,就可以全校樹「英文中學」招牌,可喜可賀,認住呢隻「英」,收生有保證;而未達此一標準者,絕不能舉起英中招牌,坊間大抵將這類中學,稱之為中文中學。自此,欽定的「英中」與「中中」兩流,局面確定,儘管如此分流的方法,毫無學術研究基礎支持,但權在政府手裏,六年前的所謂語言微調政策,就這樣開始實施!
 

語文政策竟出現「不檢討」現象

 
為顯示教育局的「公正」,並藉此堵塞反對語文微調政策的亂調分流方案,教育局當時提出,六年後,必有檢討方案,誰家達到收取全港 Band 1 前列40%數目,合計有85%的標準者(過去兩年平均數),都可保留「英中」尊號,不達此標準者,煩請落車;而六年前被壓抑的大量「中中」,如收生能達標的,亦可得資格申請搭上「英中」號列車,圖收取 Band 1 生的大方便。
 
但六年之後的今天,教育局竟然公開聲稱,為減少語文教育波動,因而宣布所有英中,包括30多所不達標的英中,可以免去落車之苦,這是甚麼的道理?怎樣的專業決定?教育現場毫不理解,筆者只知道,該教學語言「不檢討」政策公布後,學界卻頓生不滿與不平,厚英薄中,「大細超」之聲、「無厘頭」政策等等的批評,是此起彼落,說是學界的分裂,並非無的放矢。
 
筆者想到此一語文政策「不檢討」現象,有濃烈的「官倒」況味,官倒者,政府收購貨物,囤積居奇,買賣隨意,從而滿足一己之私欲。當年政府憑公權力,刻意用行政力量,創造一批英中,愛之保護之,如今繼續以長官意志辦事,再創「英中」的高價,竟然毫無懼色,沒有歉意的,公開又說再過六年後,再行檢討。今夕是何年,愈寫愈氣憤!這明明白白是語文政策官倒版。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刊登。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