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飛逝,歲月有情。香港回歸祖國,轉眼18載,英國米字旗徐徐落下,五星紅旗與特區區旗緩緩上升,今年的香港是怎樣的香港,1997年出生的,今年正是青春無敵的18歲了。
這18歲的香港青春,是百般寵愛加身,培育成才,如今是被父母、社會視為瑰寶,自己亦懂得感恩及回饋的18歲?抑或是18歲已到達法定的成人稱號,要引亢高歌,要呼喚獨立自主,我行我素,誰都只能陪襯,更要離家出走,六親不認的必然叛逆?歷史將會繼續記錄,不斷審視,給予公平、公正、公道的評價。
香港前生——英國侵略的歷史
評價總要建基於事實,香港回歸的前生,從何而來?是基於英國人的侵略三條約而來。第一條,英國人發動鴉片戰爭勝利後,逼中國簽訂《南京條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第二條,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一紙《中英北京條約》割地賠款免不了,今天的界限街以南九龍半島,拱手相讓予侵略者;第三條,1898年,列強展開勢力劃分,肆無忌憚的圈地運動在全中國進行,大英帝國除劃取長江流域的廣泛面積外,更逼中國吞下《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整個新界,都要租給英國人,租期是50年的一倍,即99年,簡單數學加法,1898+99,就等於1997,這就是97回歸的由來。
但是,對今天連《基本法》也要燒的學運年代,18歲年輕人能對這段「離譜樂曲」理解多少?筆者十分懷疑。從國民教育看,不認識,又何來產生情感,更談不上認同。
避到內地交流乃閉戶禁足
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香港學生要多往內地交流,當屬好事一樁,除提供實質金錢資助與人手支援外,其餘非教學專業組織的干預,可免則免,學界從心出發,實實在在的走出去、請入來,好好規劃。生活即是教育,這樣,才能建構活知識,增加經歷與信心,逐漸明白「植根香港,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重要。
至於有人提出學生到內地進行學習交流,是一種洗腦,筆者倒想問,香港何時變得如此弱不禁風,如此自我圍困、閉戶禁足?教育現場提出忠告,拒絕往內地交流的,當可自說自話,不往內地就不會被洗腦,但可悲的副作用,是會變成只能跟風、缺乏獨立思考、目光狹隘、人云亦云的空洞一族。
公義看香港,回歸18年,值得紀念。擁抱回歸的,當不能事事守舊,民主普選必須往前發展,而離異一派的,更不應事事反對,無根放縱,任意妄為,糟遢了一國兩制下,寶貴的香港。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