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21年1月7日,無限潛能(UpPotential)舉行「青少年關愛計劃」分享會,邀請多位教育學者及專家,分享他們對「青少年關愛計劃」在現今教育所起的作用。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表示,在疫情停課期間,正向教育更為重要。
疫情下學童的壓力
疫情停課期間,家長處於困獸鬥的局面,全天要在家中陪伴子女,為他們炮製一日三餐,比平常更忙。對於貧窮的學生,就算有電腦,但沒有wifi,網課效率低。有校長建議開放校舍,給基層學生在電腦室上課,否則幫學生家裏設置wifi需要很多金錢,需要群策群力去解決壓力。
香港青年協會全健思維中心2020年6月2日公布「中學生復課壓力狀況」調查結果。很多高小學生復課後感到壓力,擔心追不上進度;76%高小學生對復課感到有壓力,當中以小五學生因為要考呈分試,所以壓力最大;學生擔心成績未能維持及學習進度較同學差;家長則會比較子女與其他學生的成績。
家長過度教養子女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羅乃萱女士推薦《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這本書,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發覺現今一代的父母對子女有三個「過度」:過度的保護、過度的指導、過度的關愛。
以為過度的保護,可以免除一切艱難。她在教寫作班時,會留意學生的膝蓋通常都沒有傷痕。從前的子女踏單車時或會弄傷膝蓋,但現在的父母會說踏單車會弄傷,所以不准玩。父母又會認為海灘游泳很危險,要改去游泳池游泳。
眼界要廣
正向引導,關愛同行,共有五點:眼界要廣、心胸要寬、思想要全、抓緊正念、手要(首要)抓/放。
眼界要廣,要多閱讀,不只閱讀書,還有閱讀電影,閱讀世界的動態。誠品文案創作人李欣頻說過如果你因為一個問題而找一本書,你一個月看一本書,你一年與他人有十二本書的距離。
還有多觀察、多遊歷。詹宏志說過,去遊歷等於去冒險,去一處地方不要只在古蹟拍照就代表已經來過,你要投入當地的人民,與當地的人聊天,例如去書局、博物館,吃街頭小吃。如果疫情消退,可以出外旅行,就讓子女去當地購物,是很好的經歷。
人要像一塊海綿,不斷吸收知識,學無止境。
心胸要寬
什麼是寬闊的心胸呢?培養同理心。同理心有兩種,一種是情緒同理心,情緒認同。另一種是情緒同理心,換位思考。之前我跟馬浚偉聊天,他說戲劇就是換位思考的過程。投入角色,然後從角色了解對方要面對的問題。
如何培養同理心?認知情緒、表達情緒,以及明白情緒的因果關係。這一代面對很多事。從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現在互聯網世界,我不犯人,人會犯你。李敖天天都罵余光中,但余光中毫不回應。余光中說「他天天罵我,證明他生命不能沒有我。我不理他,證明我生命完全沒有他。」
思想要全
她並介紹愛德華德波諾的六項思考帽去分析問題,很適合給現在的孩子。
白帽子的思考:重點數據、事實、信息已知或需要;
紅帽子的思考:側重於感情、預感、直覺;
黃帽子的思考:思維為主的價值觀和利益;
黑帽子的思考:側重於困難,潛在的問題;
綠帽子的思考:創造性思維;
藍帽子的思考:管理思想的過程。
抓緊正念
任何事情都有正面意義和有價值的一面,正如在黑暗找到光芒一樣。有正向的人,對未來的事情抱希望和正面的期望,能夠謹守正面積極的人生信念。
有正向思維,能改善心理素質,建立持久的個人能力,會擁有擴闊的思想及行為模式。
腳步要穩
有正向教育,腳步會穩,抓緊價值和信念。學者Michele Borba提及七種重要的品德:同理心、尊重、忍耐、公平、仁慈、自我控制、良心。
手要(首要)抓/放
家長要放手,給子女做家務。「有大學教授告訴我,現今孩子連即食麵都不能煮,所有事情都由媽媽包辦。我有時想問媽媽,你想攬着子女,還是想孩子獨立?很矛盾。」羅女士說,訓練孩子做家務,可以建立「能做、想做」的感覺。家務包括打理儀容、照顧寵物、清潔家居、做飯買菜、執拾房間等。
她並介紹《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給現今斜槓青年,「其實新一代的年輕人喜歡多方面發展。他們可以同時對許多視感興趣,往往難以在其中作抉擇。他們熱愛新挑戰,但在精通後會容易感到無聊。他們害怕一輩子困在同樣的事業或活動裏。他們習慣於對多樣興趣迅速投入,有時候成績令人不盡滿意。他們事業達到成功之後,會感到無料或者焦躁。」
學生作文時曾寫過:「我們每人也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花園,視乎我們自己怎樣去耕耘。我們無法決定命運,卻能改變命運;我們無法在培育生命花園時,選擇種什麼花,卻能夠靠看自己用心的栽種,使花兒茁壯成長;我們無法選擇環境,卻能憑自己的努力,展開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向教育就是以身作則。我們怎樣做,要做給下一代看,下一代人就會做給再下一代看。」她說。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