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季,本地政界忽然吹起一股成立智庫(Think Tank)的熱潮,例如,前特首董建華於上年11月成立一個名為團結香港基金會的智庫組織,主要是研究香港長遠發展的公共政策。在今年6月政改被否決後,立法會議員湯家驊宣布成立新議政平台智庫「民主思路」。本月初,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表示卸任立法會主席後,計劃成立一個倡導型智庫,目的是做政策研究,培養管治人才。
這輪冒起的智庫熱浪的確令不少市民感到疑惑。究竟智庫是什麼東西?為什麼本地的政治人物頻頻成立智庫呢?筆者不熟識政界中人,所以不想推測董建華、湯家驊和曾鈺成等人成立智庫的動機。反而,筆者有興趣討論智庫在社會上應該扮演的角色,從而令更多讀者明白智庫的真正功能。
創造知識乃智庫最重要功能
筆者也是一個智庫的創辦人,相當明白要做好一個智庫的工作是絕不容易。以全球智庫排名榜位列首位的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為例,這學會成立於1916年,經過多年努力,才能匯集大量精英,成為環球最有影響力的智庫,而其研究報告和論文常常主導政界和業界的思維,最近更獲得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加盟,令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實力如虎添翼。
另一個國際著名的智庫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這國際事務研究所成立於1920年,在全球智庫排名榜排行第二,其主要宗旨是推動個人和組織世界各地進行全面研究,並提出政策參考。這個智庫的成員為學者及知名政要,互聯網上的資訊顯示,凱恩斯經濟學派的開山祖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也曾是這個智庫的成員,反映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高超研究實力。
從以上兩個頂級的智庫來看,研究和創造知識肯定是智庫最重要的功能,因此,智庫的主要成員大多來自學界和專業界別。但筆者要指出,由於大學多專注理論研究,所以年資較淺的智庫便將研究焦點放於實用和實證兩方面,這種分工在近20年是相當明顯的。
應避免為既得利益護航
除了研究,智庫也有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和提供意見(advising)的另外兩個功能。政策分析泛指用理論及實證的方法去制訂政策和審核其效力。至於提供意見方面,是將研究和分析成果供給決策者和持份者。然而,智庫也可以將研究透過諮詢渠道交給政策部門。但筆者認為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公共政策的方向是塑造一個「意見領袖型」的智庫,即是利用報章評論、傳媒訪問和公共論壇來傳播研究結果和政策分析,這亦是一個反映智庫意見最直接的渠道。
智庫的形象對本身的公信力是有頗大的影響,要保護這公信力,智庫的獨立性便非常重要,即是避免為既得利益者護航和鼓吹偏頗的立場。在文獻上,不少學者指出智庫的價值是在乎能否提供高素質及客觀的知識型產品和服務,假若智庫只是鼓吹(advocate)既定立場和幫助利益集團謀取利益和權力,其存在價值肯定相當有限。
筆者希望讀者閱讀這文章後,能夠了解多些智庫的功能和其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從以上的討論,大家不難看到「真智庫」和「偽智庫」的分別。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