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口頭字此起彼落

在台灣,口頭語(字)一經媒介採用,便會流行一時。「拗」字就曾經在台灣流行過好一陣子……
不管是口語或媒介用語,「拗」字曾經在台灣流行過好一陣子。曾經有人以為拗是英文〝argue〞(強辯)的音譯,也有人以為硬拗、拗頸、死拗和打橫來拗,是粵人常說的口頭語,拗一定是「港貨」。其實都似是而非。字典確有拗這個字,只是,以往常掛在嘴邊,忽然因勢利導,成了媒介常見字而已。
 
拗,原意是折斷(溫庭筠〈達摩支曲〉:「擣麝成塵香不減,拗蓮作寸絲難絕」),也有硬撐的意思(韓愈〈答孟郊詩〉:「古心難自鞭,世路終難拗」)。過往多指舊詩平仄格律問題,如拗句(不合常格之句)。
 
繼拗字之後,「喬」字又搬上版面。喬意義比拗多得多。
 

「這事還有得喬」

 
喬是一種如松杉之類高大木材(喬木),古兵器的矛,其所掛纓的地方,也叫喬;喬桀指俊秀超逸之士;喬梓,是以喬和梓比喻父子;賀人遷新居,則曰喬遷之喜。喬字負面意義,起於其與驕通假(音同驕),《禮記•表記》:「其民之敝,惷(蠢)而愚,喬而也,朴而不文。」於是,喬字衍為詖辭,意指狡詐、偽假,喬才即壞蛋,喬志指人意志高逸,而最為人掛在嘴邊的,則為拿喬,一言以蔽之,即整蠱做怪,打其鬼主意。《元曲選•賈仲名•對玉梳劇》:「他那些喬殷勤,佯動問。」這與現在媒介所說,「這事還有得喬」——等着瞧吧,後續發展還波濤起伏呢——意思幾乎一樣。
 
在台灣,口頭語(字)一經媒介採用,便會流行一時。例如,有人說:「真是太超過」(it’s  too much),便你也說太超過,我也說太超過,忘了「太過分」個貼切的對譯詞。又如,現時常常聽說失業率多少、多少,高於預期。預期,譯有英文〝expectation〞是沒錯的,但就中文而言,預期多少帶有正面和期待之意;如果不一定得拾人牙慧,死泥於字義,對某些「情況慘淡」不想預見而竟然發生了的壞消息,將之譯成「預估」,不是更合情合理?

彭家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