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祖墀:應對地緣政治新格局 中國企業須調整策略

謝祖墀指出,「全球化」分工表面很有成效,但潛藏危機,核心技術不能只靠別人,必須在樽頸地帶有所創新和突破。這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新冠疫情自年初爆發以來,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困境,以高速復蘇經濟,第二季及第三季度分別錄得GDP按年增長3.2%及4.9%。然而,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兼CEO、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謝祖墀指出,隨着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改變,尤其是中美關係不斷惡化,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很大的政治壓力,令中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企業面對很多新的挑戰,必須作出新的抉擇。

美國總統選舉於11月3日舉行,民主黨的拜登已獲足夠的選舉人票當選,唯現任總統特朗普指多個州份出現舞弊,矢言會提出法律訴訟,但謝祖墀認為,中美問題不會因為某一人當選而得到解決,因為近年美國及西方社會對中國的看法已有很大改變,民調反映大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印象較為負面,短期內仇華或不信任中國的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謝祖墀在過去近30年間曾為國內外數百家企業提供管理諮詢服務,對中國市場及企業狀況相當熟悉。他指出在這個局面下,無論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以至民營企業,都需要思索及調整策略,應對中美關係及國際局面的改變,以尋找生存之道及繼續發展的方向。

中資科技公司遭受最大打擊

中美爭拗其中一個主戰場是科技領域,特朗普政府指中國科技公司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因此特別針對包括華為等中國科技公司,令這些公司在中美交惡中受到最大打擊,而且受影響的不僅在中美之間,還有來自美國盟友,包括五眼聯盟國家的壓力。

謝祖墀表示,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人類的行為,無論工作、溝通以至購物方式都出現重大改變,加速了遠程工作、會議、購物等電子平台及工具的發展,相關的科技公司本可受惠於疫情帶來的商機,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乃是人為的,所謂「國家安全」的定義沒有準則,任由他們詮釋,以針對一些對美國科技發展有威脅的中國公司,作出制裁行動。

他指出,美國抵制中國科技公司其實是過去30年全球化的結果。美方對中國科技公司窮追猛打,令中國企業必須反思過去受惠於全球化進程而忽略了的潛伏危機。

美國於30年前啟動全球化分工模式,把一些工序外判到低成本、廉價勞工充足的國家如中國及印度,但保留了高增值領域,例如研發及高端技術。當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令大量勞動人口可以供應市場,承接外國訂單生產製造,從而推動經濟急速發展。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其高增值集群式供應鏈並不容易取代。(Shutterstock)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其高增值集群式供應鏈並不容易取代。(Shutterstock)

中國忽略全球化潛藏危機

謝祖墀表示,全球化模式本來運作很好,有清楚分工,互惠互利,中國按照這個遊戲規則,過去數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但過程中沒有發展某些核心科技,忽略了自主創新,以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例如研發芯片技術便落後於人,一旦遭到美方打壓下,中國政府發現如果不能掌握核心科技,就很容易會被人扼着咽喉,制住命門。

「全球化分工表面很有成效,但潛藏危機,核心技術不能只靠別人,必須在樽頸地帶有所創新和突破。這對中國企業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現時中國開發芯片如火如茶,中央已作出明確指示要有所突破。謝祖墀表示,中國的特點是中央作出號召後,地方政府、企業及創業家一定會積極響應,尤其地方政府會配合企業,提供資金及地方便利發展。按照以往經驗,眾多投入開發芯片的地方政府及企業中,最終只有小部分企業會取得成功,但由於市場基數大,小部分乘以大基數,在國際上的數目亦會很大。

「我預期中國在芯片技術研發會有所突破,為整個芯片產業鏈帶來改變,解決目前樽頸問題,並為全球科技發展新格局帶來影響。然而,這不會在今年或明年出現,但在三至五年後會出現改變。」

「去中國化」論調出現180度轉變

中國是全球製造業中心,今年1月內地率先爆發疫情後,全國許多地方生產停頓,影響了全球供應鏈,當時美國、日本及多個西方國家的政府及企業,均認為中國生產停頓影響深遠,再不能只把供應鏈放在中國,必須撤出中國,投資到其他國家,或是把生產回流到自己國家。一時間「去中國化」或「逆全球化」的論調甚囂塵上,在2月至3月間達到高峰。

「當時我曾與不少客戶,包括跨國企業的CEO及內地民營企業高層研究此問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要分開不同種類的供應鏈去看問題。若是增值程度最高的供應鏈,例如手機及iPad等高端電子產品,要求很強的生產能力,需要集群式(cluster)供應鏈的存在,並不容易隨時抽走轉移到其他地方,而中國在此方面有很大優勢。」

其後,隨着疫情發展,中國控制疫情較其他西方國家更快,反觀其他國家仍在控制疫情和重振經濟之間糾纏,沒能力全面恢復生產,而到了5月至6月間,「去中國化」論調已出現180度轉變。

「由討論如何去中國化,變成看到中國經濟及市場發展前景不俗,中國更是很多企業唯一有錢賺的市場。因此很多大企業明白不是要去中國化,而是要加強在中國的投資及市場滲透率,以享受中國市場帶來的紅利。」

事實上,中國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復蘇的政策,包括「雙循環」理念,即以內循環配合外循環的政策推進經濟發展,而這些政策已收到一定的成效,可見於國慶黃金周內地大量民眾在境內旅遊消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中國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會有正數,反觀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會出現負增長。

謝祖墀以過來人經驗,鼓勵香港年輕人把握機會,到大灣區學習及發展事業。(灼見名家圖片)
謝祖墀以過來人經驗,鼓勵香港年輕人把握機會,到大灣區學習及發展事業。(灼見名家圖片)

年輕人應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

在全國致力復蘇經濟的形勢下,10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南下深圳視察,慶祝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謝祖墀指習主席這次南下極具象徵意義,為深圳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路向提出願景和指示,可以預見深圳會更加開放,擁抱創新,更加大膽作出新嘗試,而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部分,亦迎來機遇,可以分享大灣區未來發展的紅利。

習近平更提出「要充分運用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謝祖墀亦以過來人身份,鼓勵香港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學習及發展事業。

「我在1992年底回內地工作,代表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上海從事管理諮詢工作,當時中國相對落後,我在30年來見證了中國逐漸富強,不但看到中國發展的軌跡,更重要是體驗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轉變,他們具有雄心壯志,而環境氛圍容許他們可以發揮才能,實現壯志。」

謝祖墀認為香港的年輕人不要顧慮普通話不行或對中國不了解,當年他邊做邊學,發現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難,「中國的機遇特別大,很值得嘗試。」他說。

謝祖墀簡介

高風諮詢公司創始人兼CEO、香港國際金融學會創會理事、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在過去近30年間,經常穿梭內地與香港之間。曾經帶領兩大國際管理諮詢公司(BCG和Booz Allen Hamilton)在大中華區的業務。

為包括國內外的數百家企業提供過戰略管理諮詢服務,涉及在華商業的各個層面,以及中國在世界的角色。亦曾為中國一些當地政府提供過戰略、國有企業改革以及中國企業海外發展的建議。數本管理書籍的作者,包括 The China Strategy 和 China’s Disruptors。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士、碩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MBA。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