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製作藝術品大概有兩個原因。在他們的心目中,藝術品是裝飾品,可以美化個人儀容,或點綴所處環境。另一原因是藝術品與他們的信仰有很密切關係。
早至商代,當時的玉雕動物皆蘊含特殊意義。例如,玉虎、玉龍和玉鳳保護人們性命,不受病痛和災難傷害。而玉蠺、玉豬、玉魚等則保障人們豐衣足食,不致飢寒吃苦。因此,玉雕動物一直以來就像古人的護身符,變成生活上不可缺少的飾物。
玉人雖然不及玉獸流行,但兩者一起表現相同的特色和意義。商周玉獸主要是平面雕刻,只琢出獸的外輪廓。同時期的玉人同樣是以片狀居多,亦多顯現人的側面,只以陰刻線條勾出身體、服飾和姿態。不過,一些玉片竟見有縷空雕刻,使人物的造型較明顯地演繹出來。漢代的玉人便有這方面的進步。
其實自漢代開始,立體玉獸的作品增多了。工匠逐漸掌握圓雕技法,可以寫實地雕出動物的身體和姿勢。但相對來說,立體玉人的數量不多。看來古人較易接受玉獸作為飾物。況且玉獸的造型較多變化,吸引力較大。
玉人活靈活現 寓意自由逍遙
由於技術所限,在圓雕作品上造鏤空是困難的。所以漢至唐代的玉獸多是屈足緊貼坐地。隨着刻工進步,宋代玉獸開始放棄卧坐的姿態,而以立姿示人,即前後足均伸直站起。玉獸的特色因而發生重大變化。雖然獸足已轉變了姿態,但在玉人方面,兩腿的改動並不顯著。宋元時代的玉人還是兩腿相貼直立,沒有動作。到了明清,玉人的兩腿出現一前一後,做出走步的樣子。一些較後期的作品顯出更細緻的雕工,將一腿站立而另一腿屈膝提起,使動作更生動自然。
至於玉人的寓意,更明顯地表露出古人的宗教思想。商代的人形玉片不是寫實的人物,其造型是人首鳥身,或鳥首人身。即使是人的身體,也加上翅膀或鳥的尾部。人體上的陰刻線條往往表示鳥的羽毛。這類玉人稱「羽人」,反映古人希望得到鳥的本領,飛上天堂,升做神仙。
至南北朝,道佛二教流行。古人盼神靈護蔭,更加篤信超自然力量。此後,為加強對道佛偶像的崇拜,於是將玉雕成佛、菩薩及神仙等小型信物,作用也和玉獸一樣,成為護身吉物。
在圓雕玉人的作品中,最受民眾愛好的是玉雕童子,其特色是童子手持連着大荷葉的蓮花,荷葉恍如一把傘子。這題材來自佛教故事。相傳國王娶由雌鹿誕育的女子為夫人,後這女子懷孕,竟生下千葉蓮花,最後蓮花的每片葉子化成一個小兒。古人認為這故事是啟示成功得子的意思。宋代最先創造這神聖童子,稱為「摩睺羅」(梵文 Rahula),但當時他主要是泥塑作品,並叫賣於農曆七月七日,作為求子風俗。至明清兩代,則喜以玉雕成童子,並以宋代的造型為藍本,但可惜素質參差,一些樣子可愛,刻工精細;一些則只持不像荷的樹葉,紋樣不清。
明清時候,事事講求吉祥,求助仙佛保佑,致使玉人的需求不斷增加,造成玉人藝術走上顛峰。
縱觀各時代的玉人,只有同一樣題材。他們不過是吉祥的化身,代表中國人的希望。
插圖:楊春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