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之下 必有勇夫?

視乎收入損失而針對性派發津貼,既能鼓勵檢測,又能避免勇夫出現,政府卻選擇在此時用低成本的方法派錢,實在難以理解。

政府推出5000元的確診新冠肺炎津貼,股壇長毛David Webb說是他不久前的成功爭取。其實早在8月,已在本欄這樣寫過:「主動參與的市民,或有病徵怕已經中招,或因工作需要,或擔心累及家人,願意去等去排隊。其餘大部分未去作檢測的市民,或是怕麻煩,或是怕發現中招要被隔離影響生計。現在推行免費檢測,可以減少等候時間,但並無提供額外動機,難以吸引未做檢測的市民參與。就如政府應資助被迫停業私有產權被削弱的行業,政府可為參與全民檢測而被確診的市民提供財政援助,這樣檢測才有望接近『全民』。」那篇文章的推論,就是參與普及檢測的人數將會離「全民」甚遠。

真正成功爭取的,似乎是我!

輿論反應,卻是一面倒的負面,激發了網民的無限創意,討論方向主要是會有幾多人在5000元的誘因下,透過染病獲得政府資助,造成愈幫愈忙的「眼鏡蛇效應」。

據智商甚高的局長羅致光所說,5000元大概等如兩星期的最低工資,對有工作的申請者來說,補償只是雪中送炭而已。我認為主動染疫動機的確甚小,不過正正因為只有5000大元,對鼓勵市民主動檢測的誘因亦相當有限,怕影響生計的不會因為有5000元包底而忽然積極起來。也就是說,政策基本上是運吉,對行為影響甚微,只是給市民多一個安全地恥笑政府的理由而已。

確診津貼金額有限

局長認為津貼不能作經濟審查,只能一視同仁派5000元。說過很多次了,針對性有條件派錢的問題,是政府要處理大量繁複的申請,查來查去,行政費用太高,造成浪費。不過,以香港現時疫情的規模計,每日幾十宗確診,就算升至過百宗確診,跟政府其他福利政策的規模相比,審查成本其實相當有限。視乎收入損失而針對性派發津貼,既能鼓勵檢測,又能避免勇夫出現,政府卻選擇在此時用低成本的方法派錢,實在難以理解。

以上分析,假設政策目標是增加檢測,但若果政策原意是為了補償市民收入損失的話,那就更令人摸不着頭腦了。財爺不久前才宣布,由於要「審慎理財」,預言不會推出第三輪「保就業」計劃,疫情再爆發下帶來的生意損失,就只能貴客自理了。

都是疫情下的受害者,為何政府的照顧可以完全不同?講到尾,就是確診津貼金額有限,只是每月幾百萬元的支出,政府孤寒眼高手低,所以就選擇性提供援助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