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發叔」其實是壞事變好事

──坐困愁城尋出路(十)

「等發叔」事件,變成令國家無面的大笑話,但其中帶出一個對香港非常正面的後果,就是中央會考慮是否有需要調整對港政策的基礎。
前文指出,「等發叔」事件可能是香港在政改後重回正軌的契機。本文就此觀點詳細解說。
 
回顧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今天香港低度自治、特首每事北望、中聯辦高調盡職等情況源自2003年50萬港人上街抗議後,中央調整收緊對港政策。今屆特區政府上場後,中央先來一國兩制白皮書,然後作8.31決定,反映其順服港人的決心。現任特首梁振英全面配合中央治港政策,甚至變本加厲,抛棄以往港督及與上兩任特首秉承的全民領導的身份,放下身段與愛國陣營(不理先後、真假)聯手打擊泛民黨派及不識好歹的年輕學生及評論人。這個政治正確為本,打倒敵人為綱的管治手法,應該得到中央的肯定或黙許。
 
假如沒有發生「等發叔」事件,政改被否決後的香港局面會更趨撕裂,社會矛盾會加深,經濟難有突破,民生無法改善,而一切問題都會諉過於反對派,包括愈吹愈大的港獨組織。結果是全港市民受苦,只有利極少數官員和愛國人士保着權位或乘機歛財。
 
「等發叔」事件,變成令國家無面的大笑話,但其中帶出一個對香港非常正面的後果,就是中央最高領導層(包括日理萬機的習近平主席)一定會要求有關部門提交一份詳盡報告。我相信這份報告除了需要解釋事件的因由外,還要提出具體建議。這會成為中央總結事件,然後考慮是否有需要調整對港政策的基礎。
 
上述推測不是來自任何內幕消息,卻屬合理假設。客觀證據是在與建制派議員就「等發叔」事件會面後,中聯辦發出新聞稿,內容除了是「講住先」的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慰問及感謝建制議員等客套話外,主要是帶出三個訊息。第一是這次意外「值得汲取教訓」。其次是「中央政府殷切期望全社會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最後是呼籲建制派「促進和諧」,並引述《獅子山下》歌詞,包括「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等耳熟能詳的名句。
 

中央及有關人士定必檢討香港工作

 
張曉明主任此舉主要是為事件降溫,及申明中央對事件的即時回應。他提到的「汲取教訓」不會這樣快有結論,而我相信結論不會是許多評論指的人事交替便算了事。要建制派換人其實非常簡單及易辦。民建聯主席不是已經換了個年輕的李慧琼嗎?建制派的高效選舉機器和認黨不認人的鐵票,可以把任何人拉下來或放上去,都不會影響選情。不過,正如我在前文指出,中央領導會問:我們能繼續依靠這批建制派協助中央及特區政府治港嗎?假如這是人的問題,為什麼十多年來也找不到像樣的人才?假如是治港政策出來問題,我們是應該再硬些還是可以軟些?
 
中聯辦當然要提交報告,但其他部門,例如港澳辦、外交部都會參與這項檢討工作。特首也會提交報告,我只希望這份報告會寫得較之前的政改諮詢報告中肯,撰寫官員能夠無愧良知。最終話事人當然是權勢如日方中、放眼國際的習主席。但從拍板到落實任何新政策不是一時三刻的事,而中央可能要先等待2016年立法會選舉結果才作最後決定。
 
「等發叔」事件令建制議員為求自保、互插互爆,無心戀戰的後果迫使梁特首立刻暫停與激進泛民鬥爭,放棄利用民生議題脅迫溫和泛民通過創科局(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在下一篇舊文《三大理由反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這個急轉彎符合上述中聯辦的聲明。梁特首的如意算盤是在中央未決定如何調整對港政策前,在香港做出一點成績,以便將來被問責時有所交代。
 
中央及有關人士,在「發叔事件」後,定必會再三檢討在香港的工作(亞新社圖片)
中央及有關人士,在「發叔事件」後,定必會再三檢討在香港的工作(亞新社圖片)
 

泛民可以實行的跟進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泛民千萬不要因為政改爭拗而白白放過這個上天或發叔賜予的良機。分析如下:
 
首先,政治現實是今屆政府在餘下兩年任期內不會重新啟動政改五部曲。激進派和有理想的年輕學生可以繼續以不同方式爭取普選,但中央不會理會,而特府會依法拉人。主要泛民黨派心裡明白,他們最急迫需要處理的事項,是今年底的區議會選舉和明年中的立法會選舉。以前者而言,泛民依然是輸少當贏。但立法會選舉卻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天講「和諧」的張主任不久前才說過「票債票償」,可惜事與願違,這口號不消提。
 
近年泛民在立法會選舉上的整體得票率由六成跌五成半的主要原因是,除了希望泛民議員可以發揮制衡能力、避免政府在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議題上倒行逆施外,一般選民其實不覺得泛民可以替他們在經濟、民生上爭取到什麼實惠。假如在下次選舉上,泛民依然主打普選,民主心未冷的選民可能會優先考慮投票予激進派的候選人。在比例制下,主流的泛民政黨,特別是民主黨恐怕只會繼續喪失議席。
 

經濟及民生問題尚待解決

 
既然政府為了促進和諧,大打經濟民生牌,泛民政黨應該把握機會,提出一些有利自己選民,但政府一向為了避免得罪建制內的工商金融界,而不斷拖延的民生建議,包括一些梁振英選舉時的承諾。泛民政黨可以聯合起來向政府提交一份建議清單,例如:
 
  • 取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增加勞工保障);
  • 落實標準工時(改善勞工福利);
  • 徵收富豪稅(有利減少貧富對立、增加經常性稅收);
  • 取消或減少每天150個單程證(減少內地移民對香港造成的種種問題);
  • 全面改革令中產人士利益長期被剝削的強積金計劃;
  • 考慮優惠首次置業的港人港地計劃
 
上述例子屬個人意見,部分建議需要進一步研究及詳細論述,有機會再談。
 
其實我是藉此提醒泛民政黨,香港現時不少經濟及民生問題遲遲未能解決,跟政改原地踏步的的原因差不多,都是擁有政治特權的界別不願放棄既定利益,而特府無心無力所致。既然繼續鬥爭對特首暫時沒有好處,泛民應該把握這個黃金機會,成功爭取一些讓市民受惠的成果,然後把政府未能承諾的建議放在2016年的選舉綱領上,在政改以外開創一片新天地。
 
 
原文刊於《信報》網站,獲作者授權轉載。

王永平